電子游戲機:下次浪潮誰主沉浮?
    2006-11-17    本報記者:勾曉峰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06年11月11日,索尼PS3主機正式上市,對全球數千萬玩家來説,這意味着電子游戲次世代的真正到來。因為代表最高畫面和最正統游戲的次世代主機——微軟Xbox360和索尼PS3都已經面世,游戲機世界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酒吧角落裏的“大個子”開始,到家庭客廳裏小孩子的新寵兒,再到今天讓數千萬成年人為之瘋狂的魔盒,電子游戲機走過了一條讓人難以置信的發展之路,其發展速度足以讓任何一種電子終端産品汗顏。由於電子游戲機的歷史頭緒繁多,這裡,我們只能暫且粗略地將其人為劃短成三次浪潮,用以作為讀者簡單回顧的線索。

第一次浪潮:混沌初開

圖為北京某游戲機銷售點
    當35年前世界上第一款大眾化的視頻游戲“電腦空間”誕生時,沒有人把這個龐大難看的“大個子”當回事。那時,這個吞幣的傢伙只能鬱悶地蹲在酒吧的角落裏,扮演着歌手和檯球配角。
    全球第一款家庭游戲主機,是1972年美國Maganavox公司的“Odyssey”(奧得賽)。在這&機子上幾乎只能運行一個游戲,這就是被稱為“Pong”(乒乓球)的游戲。這是第一款可以四人同時參與的游戲,簡單的亮條被看作球拍,用以擊打一個被看作球的運動亮點。就是這個現在看來擁有枯燥內容、簡陋畫面的游戲,成就了被看作是電子游戲鼻祖的Atari(雅達利)公司。
    1977年,Atari(雅達利)發售家庭電視游戲主機Atari視頻計算機系統(VCS),隨後被命名為眾人皆知的Atari 2600。這款主機的處理器是8-bit的6507,主頻1.2MHz,16KB的RAM/ROM,分辨率為160x192。它被譽為現今電子游戲的開山之作。
    電子游戲的混沌時代結束於1983年,當年,日本的Nintendo(任天堂)發布了Family Computer(家庭電腦),簡陳FC,在國內也被稱作紅百機。這是一台劃時代的游戲機,不但改變了任天堂公司,也改變了整個電子游戲業。
    1985年,任天堂公司發售了一款真正的游戲巨作——超級馬裏奧(Super Mario),在國內,被叫做“採蘑菇”。這是一個讓人瘋狂和癡迷的游戲,如今國內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那個矮胖的水管工的。任天堂憑藉這&游戲機確立了自己在游戲界霸主的地位。在1985年的家用機市場上,任天堂的市場佔有率為98%。
    在上世紀80年代剩下的幾年中,任天堂不斷推出圍繞FC的新游戲。包括國內玩家的啟蒙作品《魂鬥羅》《雙截龍》等等在內的幾款游戲,都是那個時代的作品。

第二次浪潮:雙雄爭霸

    上世紀90年代初,16位游戲機開始登上舞&,世嘉(Sega)公司首先推出了基於16位處理器的游戲機Genesis,《獸王記》《戰斧》等游戲開始流行。很快,任天堂也推出了自己的16位游戲機超級任天堂(SuperFC/NES),再一次佔據了游戲機市場的巔峰。《最終幻想II》《超級惡魔城IV》、《魂鬥羅III》等為任天堂繼續稱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就在任天堂在面對世嘉的挑戰,極力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時,新的威脅來到了。一直在視聽設備發展的索尼公司開始涉足電子游戲業,並在1995年推出了PlayStation(PS)。這款基於32位處理器,並運用當時還不常見的CD光盤驅動器的家用游戲系統,得到了充分的準備和廣泛的支持。索尼開始取代任天堂的霸主地位。
    2000年,索尼推出新一代游戲機PlayStation2(PS2),引發了全球購買游戲機的狂潮,發售頭三日,PS2就賣出近100萬台,這讓索尼一舉登上了電子游戲業的頂峰。PS2將游戲機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PS2的游戲開發速度可説是驚人的,得到了眾多游戲開發商的支持,讓PS2能夠在短時間內成功攻佔如此多玩家的客廳。同時,任天堂被逐漸邊緣化,而世嘉公司徹底退出游戲機市場。
    正當索尼開始為一統江湖慶祝時,微軟卻在此時執意扮演了程咬金的角色。2001年,已經是軟體巨頭的微軟推出它的第一個家庭電視游戲機XBOX。以PC架構為概念,微軟首次跨足電玩硬體産業,重寫家用主機歷史。中央處理器王者Intel,顯示卡霸主NVIDIA與操作系統巨人Microsoft聯手打造出的超級巨星XBOX,擁有着史無前例的驚人效能。
    而且,已經成為産品營銷造勢行家的微軟自然不會忘記自己的優勢和資源,XBOX游戲機銷售非常順利,很快就能夠和索尼摸爬滾打多年的PS2一爭高下。兩大巨頭的直接對話,也將電子游戲業推向了又一個高潮。

第三次浪潮:誰主沉浮

    次世代源於日語,意思是下一代。次世代游戲主機指的是還未發售,或者發售不久,在性能上比現在主流的游戲機更卓越的主機。此時,人們口中的次世代主機指的就是PS3和XBOX360。
    11月11日,索尼PS3上市,而微軟的XBOX360則幾乎早了一年面世。這兩台游戲機採用的技術幾乎都是目前的頂級技術,包括多核處理器、RSX顯卡、藍光光碟機等等。其實,用技術標準來衡量次世代主機是乏味的。索尼和微軟兩個原本是游戲門外漢的巨頭,卻最終雙雙對決游戲業,這恐怕並不能算是巧合。
    索尼公司為開發PS3主機,耗資四億美元,耗時更是長達六年。而目前一個歐美工作室開發一款XBOX360或者PS3游戲的成本在600萬至750萬美元以上,而開發一款頂級大作的成本高達2000萬美元甚至更高。從這不難看出,電子游戲已經不是30多年前可有可無的笨盒子了,它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賺錢的生意之一。
    三次浪潮已過,電子游戲世界和有電子游戲的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誰能説得準,下一次浪潮來臨時,哪位英雄會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