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家電零售市場最近頗為熱鬧:10月18日,國美電器無條件收購中國永樂;23日,大中電器宣布,解除與上海永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並沒收1.5億元的定金;同日,上海永樂稱,大中單方面解約本身是一種違約行為,上海永樂將繼續履行協議。
作為中國永樂的子公司,上海永樂在其母公司即將“改嫁”國美而退市之時,依然堅持要將與大中電器的婚約“進行到底”,這令視國美為最大競爭對手的大中處境尷尬。作為國內家電連鎖業的巨頭之一,上海永樂何為要在“愛”上國美的同時,還要“賴”着大中不放呢?
“整合重組”時代已經來臨
國內家電零售連鎖市場經過連續幾年的狂飆突進之後,從今年起,國美、蘇寧、大中等連鎖巨頭紛紛放慢擴張的步伐。以國際家電零售巨頭百思買並購上海五星為標誌,國內家電業步入了“整合重組”的時代。
2005年,國美電器相繼收購了東北的黑天鵝、華南的易好家、華中的武漢中商,使家電流通領域內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05年10月,永樂先後收購了廈門思文、河南通利。而佔據北京電器連鎖銷售收入50%左右的大中電器,2005年12月與永樂在中永通泰聯盟的基礎上,又在青島、西安建立各佔50%的合資公司。今年4月19日,永樂與大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全面並購的序幕。5月,北美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並購江蘇五星電器正式畫上句號。而國美電器與中國永樂於7月25日發布的並購公告,則成為了國內家電史上規模最大的並購案。
“資本市場”較量大幕開啟
不論是國美收購中國永樂,還是大中並購上海永樂,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資本運作的痕跡十分明顯。
在大中電器與上海永樂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中,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京津地區以大中為主導的業務合作;二是雙方以股權置換的方式進行資本合作。
按永樂發布的公告,北京大中確認其凈資産值在2006年6月30日前將不少於五億元,2006年7月1日到2007年6月30日的凈利潤不低於一億元。如少於此數,則建議北京大中的估值按其在正式股權轉讓協議中協定的機制調整。
而國美電器收購中國永樂的“引線”,則直接來源於永樂老總陳曉與摩根斯坦利的一紙“對賭協議”:2005年10月,永樂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永樂管理層與財務顧問摩根斯坦利簽訂“對賭協議”:如果永樂2007年(可延至2008或2009年)的凈利潤高於7.5億元,外資股東將向永樂管理層轉讓4697.38萬股永樂股份;如果凈利潤相等或低於6.75億元,永樂管理層將向外資股東轉讓4697.38萬股;如果凈利潤不高於6億元,永樂管理層向外資股東轉讓的股份最多將達9394.76萬股。
永樂最終沒有贏得大摩。據永樂8月15日發布的中期財報:截至2006年6月30日,上半年永樂的凈利潤下降到1551.7萬元人民幣(2005年同期為1.55901億元)。在香港上市融到10.26億港元鉅資的永樂,沒到一即自己委身昔日的競爭對手國美電器。
“運作短板”亟待提高
大中電器總經理宋紅説,選擇與永樂合作的感情基礎,是多年來在採購聯合體“中永通泰”的接觸中所産生的樸素信任。
正因為以前關係太密切,永樂突然轉投國美才讓大中方面難以接受。據了解,雙方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並不嚴密。一位大中人士承認,雙方的協議確實沒有規定,如果永樂和第三方合作,其是否構成違約。
正是這種“樸素信任”和不嚴密的協議,讓如今的大中電器處境尷尬。此前,大中已多次與永樂溝通,要求永樂放棄協議,並&&自己願意歸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