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産業集群引領世界家電産業潮流
    2006-10-18    本報記者:王志 徐冰    來源:
    憑藉成功收購科龍所帶來的諸多國際化機會,海信集團近日發布了其進行國際市場布局的最新市場目標:2010年,電視産品在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7%;冰箱産品將佔據“中國第一、全球第三”的位置;空調産品將力爭“全球第四”的位置。
    以海爾、海信等企業為龍頭,青島家電産業依靠不斷自主創新,突破了傳統製造業的發展模式,佔據産業鏈的高端,從而形成了具有資源吸引效應、創新創業優勢和集群擴張優勢的現代家電産業集群,在世界家電産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並開始逐漸引領世界家電産業的潮流。
    作為目前中國惟一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的企業,20年前的海爾還是一個年營業額只有348萬元卻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如今,海爾已擁有變頻冰箱、“防電墻”熱水器等250多項發明專利,成為國內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家電企業,産品也從過去單一的冰箱,發展到包括空調、洗衣機、彩電、手機等69大門類一萬多個品種,並有多個産品的市場佔有份額居國內同行業之首。目前,海爾産品已遍佈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沒有自主品牌,就會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走。“技術立企”成為海信核心競爭力的所在。經過四年多的研製,2005年海信終於成功研發出了我國音視頻領域第一塊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業化的數字電視處理芯片——“信芯”,不僅結束了中國彩電全部依賴外國芯片的歷史,而且開始嘗試由生産製造商向技術專利商的轉變。作為全球彩電生産及銷售的第一大國,中國彩電第一次用上了“民族芯”。為不斷突破高端領域,海信不僅重視應市産品的技術開發力量,更注重儲備技術,持續對技術開發進行巨大的資金和人才等資源投入。目前,海信在彩電芯片、變頻控制塊、3G手機、光通信模塊等領域已遠遠領先於國內其他同類企業,並為海信産品帶來巨大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
    作為我國發育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家電産業基地,青島家電業以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名牌企業為龍頭,借助於自主創新,開始走向集約高效的“品牌經濟”。2005年,青島規模以上家電企業已達80余家,實現工業總産值540億元,在世界家電業佔據重要地位。
    國際成功經驗表明,産業集群所具有的群體競爭優勢和規模效益,是其他發展形式無法比擬的。以海爾、海信等企業為龍頭,青島家電産業吸引了一大批國際、國內製造商,從而形成在世界家電産業競爭中具有優勢的産業集群。
    作為一種能夠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的經濟發展模式,産業集群能把有直接&&的物資、技術、人力資源等特定性産業資源或要素吸引過來,形成資源吸引效應。同時,集群中分工的精細化及專業化,使集群內部長期平均成本下降,使産業集群産生明顯的市場優勢。而大批處於同一産業鏈上的相關企業聚集在一個區域,既彼此競爭,又互相學習,有利於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形成産業集群的創新創業優勢。産業集群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巨大規模,拉動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和擴張,形成産業集群的擴張優勢。
    隨着海爾成長為一個世界級名牌,大批整機生産企業和零部件製造企業圍繞海爾在青島建立起來,一條以家電為核心的産業鏈飛快地拉長、膨脹。例如,海爾冰箱、空調千萬級別的製造規模,吸引了三洋、廣州冷機、台灣瑞智壓縮機等企業前來建立壓縮機總裝廠;壓縮機總裝廠産業規模逐步擴大,吸引了為壓縮機製造配套的電機廠、漆包線與熱保護器廠等零部件廠前來;而這些零部件廠又吸引了五金件衝壓、鋼板剪切、銅材等原材料與原材料基加工的工廠前來。
    截至2005年底,海爾的零部件及配套件的關鍵件本地配套企業已經達到近100家,其核心配套件和電子元器件的本地配套率達到40%;海信已在自身周邊形成産業集群企業110余家,其核心配套件和電子元器件的本地配套率達到30%。目前,青島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白色家電配套基地、家電塑料加工配套基地和鈑金加工配套基地。
    青島的家電産業集群突破了傳統製造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定位於先進製造業,佔據産業鏈的高端,以自身的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在國內外市場上佔據了重要地位。根據規劃,2006年青島家電産業集群將實現工業總産值700億元,同比增長30%;家電産品本地配套率將達到40%以上,其中核心配套件和主要電子元器件配套率將達到15%以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