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米勒:跑贏大盤的基金經理
    2009-09-18    本報記者:趙晶 實習記者:韋夏怡    來源:經濟參考報
    按常理,在一年中戰勝股市的基金管理人就會被認為是成功的,如果連續兩年做到這一點,人們就會開始注意他,當他能使這一壯舉持續5年或更長的時間,他便會得到那些只有卓越出眾的投資專家才能得到的讚譽。
    美盛基金公司的比爾米勒就是為數不多的這類優秀基金管理人之一。在截至2003年1月31日的10年裏,經歷了股票市場歷史上最大的4年連續上漲,以及緊隨其後的令人痛苦的熊市,比爾米勒管理的基金取得了16.86%的年化平均收益率,幾乎比標準普爾500指數高出6個百分點。
    比爾米勒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的北佛羅裏達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貨車調度站的管理員。父親在為家庭支付了每週開銷之後,都會留出一些錢來購買股票,並且向比爾灌輸錢和投資重要性的觀念。一天早晨,在父親閱讀報紙的財經版時,比爾第一次提出了關於股票市場的問題,他對那些深深吸引着他父親的字母和數字深感好奇,此次對話開始了比爾與股票的“戀愛”。
    比爾在進入大學後,繼續沉浸在各類投資書籍中。他除了對股票的興趣持續增長外,還積極拓展其他的興趣。比爾不僅僅局限於金融研究,還主修了經濟和歐洲思想史等。1972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兩年後,比爾開始了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哲學課程的研究生生涯。在研究學習中,比爾對實用主義和一些偉大思想家産生了濃厚興趣,這些都幫助比爾形成了他自有的投資策略。
    1977年,比爾充分利用自己的投資經驗和經濟學的學業背景,獲得了一份在一家生産鋼鐵和水泥産品的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助理的職位。由於欣賞他的能力,公司主席最終晉陞他為財務主管。作為其職責之一,比爾管理着公司的投資組合,管理公司的資産使得比爾和萊格曼森———當時規模相對較小的一家專業投資公司的幾名負責人之間有了&&。在此期間,比爾和萊格曼森的總裁奇普曼森建立起職業的關係。
    1981年10月,比爾正式加入萊格曼森。6個月後,他和當時的共同管理人厄尼奇勒一起發起了萊格曼森價值基金。比爾和厄尼當時非常關注以財務會計為基礎的因素,比如市盈率、市凈率和市現率。而從結果看,他們的投資原則被證明是那段特定時期裏最佳的選股方式。以後的4年裏,萊格曼森價值基金的投資業績遙遙領先於它的競爭對手,其投資組合方式使得它成為當時全美業績排名第一的基金。
    在對基本面投資方面,比爾先對市場進行梳理以找到交易價格相對其未實現的價值大幅折價的公司,這和大多數價值投資者的方法是一樣的。而區別之處在於,比爾用於衡量價值的方法。大多數價值投資者僅僅查看公司的市盈率,但比爾發現,就其本身而言,這些數字並無實際意義。為了確定可能的投資對象的潛在價值,比爾和他的研究團隊要對相關公司經營策略的所有方面進行詳盡的經濟價值分析。在研究一家公司時,比爾和他的員工會進行所謂的場景分析。每一場景包含對一個預測期內的現金流量的詳盡分析,得出的數據越是靠近,研究團隊對所給出的企業的預測價值就越有信心。
    選擇投資對象只是比爾成功投資的一部分,他在資産配置上也與眾不同。他的價值基金投資對象通常不會超過45隻股票,相對集中的持有對象,使比爾和他的員工能夠深入地調研投資組合中的每一隻股票,並和每一家公司的管理層保持密切的&&。另外,比爾買入的股票通常會持有很長的時間,他的資金周轉率只有25%,或者換種説法,股票平均持有年限為4年。比爾曾&&自己希望永遠持有一隻股票,但作為一名實用主義者,他會補充説,只有當他和他的員工對其基本價值和管理層有信心時,才會繼續持有。
    比爾還善於在廢墟中發現價值。他從投資快速增長的公司中賺了很多錢,同時他也從買入低價交易的股票中獲得了不菲的收益,為自己贏得了名聲和可觀的收益,比如泰克國際。由於與公司前首席執行官不法行為相關的問題而苦苦掙扎,泰克國際的股票2002年遭遇沉重的拋售壓力,下跌到每股10美元左右。通過對泰克國際的資産估值,認識到公司的長期增長潛力後,比爾將下跌看做是大舉投資的最佳時機。從2002年年中到2004年第一季度,泰克國際的股價幾乎增長了兩倍,比爾可謂是戰果輝煌。
    由於在2007年的表現差強人意,比爾管理的美盛基金遭遇了投資者的鉅額贖回。2008年《財富》披露的信息中指出,由於貝爾斯登股價暴跌,美盛基金持有貝爾斯登公司約1.35%的股份,可能出現投資損失估計達1.986億美元。然而分析人士稱,連續兩年落後於標普500指數並不會使比爾米勒這位明星經理的光環褪色。他管理的雷格梅森價值信託基金最近10年的年化收益率達8.3%,戰勝了86%同類型的基金。同時,他創造的15年跑贏大盤標準的業績還是很難超越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