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克費恩:何以權勢無雙
    2009-09-11    龍一    來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美國著名生活雜誌《名利場》雜誌日前推出了2009年“信息時代百名權勢人物”排行榜,名列首位便是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沒聽錯,就是這位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在以競爭對手雷曼兄弟宣告破産為起點的金融危機一周年之際,被《名利場》評為今年最有權勢之人。
    在這次發端於華爾街氾濫於全球的金融海嘯中,昔日的投行大佬,如雷曼兄弟的福爾德、貝爾斯登的凱恩以及美林的奧尼爾之流,全都黯然出局。但由布蘭克費恩掌舵的高盛集團不僅衝出了完美風暴,而且乘風破浪駛向幸福的彼岸。一時間美國金融業皆以高盛馬首是瞻,布蘭克費恩本人也一言九鼎,權勢無雙。

    權力階梯

    布蘭克費恩的前任、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曾説,高盛是一個很難進去,進去了很難升遷,同時很難待下去的地方。
    由此想來,能夠進入高盛並終於爬上權力階梯最高一級的,當屬極品中的極品,精英中的精英。55歲的布蘭克費恩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世人,一個絕頂聰明而沒有家世背景的人是如何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的。
    布蘭克費恩來自紐約郵政工人家庭,靠獎學金拿到了哈佛大學一紙文憑,曾向高盛申請過一個職位竟未被錄用。之後其效力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被高盛收購,布蘭克費恩才翻開了自己職業生涯頗有傳奇色彩的一章。
    1994年,布蘭克費恩成為高盛大宗商品部門&&主管,3年後被派往倫敦,負責固定收益業務,並在一年之後應對由盧布崩潰引發的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作用。那場金融危機令高盛九死一生,卻成為布蘭克費恩日後壯膽的老酒。之後幾年,布蘭克費恩面對的挑戰更為棘手,但他卻把“打1998年7月起我的感覺還從未像現在這麼好”挂在嘴邊。
    過來人就是過來人,趕上本次這麼大的金融海嘯,還閒庭信步一臉淡定,這修為裝是裝不出來的。或許,有些謝頂有些發福、外表和善內心強硬的布蘭克費恩,在1998年那會兒已經把什麼都想明白了,現在也就大無畏了。

    權頃美國

    亨利保爾森2006年出任美國財長,高盛集團的領導權轉到時任總裁兼首席運營的布蘭克費恩掌中。當年的漂亮財報讓他拿到了一個價值1億美元的超級紅包,但這在本輪危機的前夜,除了數額巨大外,並不能證明其過人之處。
    真正的考驗來自2007年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就在其他對手還在購買次級貸款的時候,高盛反其道行之。大舉沽空的做法不僅令其斬獲頗豐,而且幸運地在次貸危機中躲過一劫。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産,金融危機壓垮了華爾街,但高盛公司仍倖存了下來,雖然宣布轉型為接受更嚴格監管的銀行控股公司,但其投行和固定收益業務卻未受到實質性削弱。有人評價説,布蘭克費恩懂得如何冒險,其他公司雖想仿傚高盛,但其領導者並不具備布蘭克費恩對市場的駕馭能力,也沒機會領悟其松緊相宜的管理風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這樣評價布蘭克費恩和他治下的高盛公司:它在美國金融化過程中的作用類似於其他參與者,只有一點不同:高盛不相信自己天花亂墜的宣傳。其他銀行大量購買了不受約束地賣給公眾的同樣有害的垃圾産品。眾所周知的是,高盛靠銷售次級抵押貸款支撐的證券大賺了一把,然後又在抵押貸款支撐的證券價值崩潰前夕一舉賣空再賺一把。這一切都完全合法,但是實際結果就是高盛公司把我們其餘的人都當成笨蛋玩弄於股掌之間,獲取利潤。
    過去,高盛分析師們對經濟趨勢和市場價格的判斷總會受到華爾街同行的挑戰,雷曼兄弟公司在油價上,摩根士丹利在人民幣匯率上,都曾發出“不和諧”的音符。金融海嘯淹沒了它們的聲音,現在華爾街上空只有高盛的聲音振聾發聵,只有布蘭克費恩頭頂上還環繞着勝利者的光環。而這一切,皆拜金融海嘯所賜,它成全了高盛和布蘭克費恩,人們懷疑白宮中人脈極廣的高盛已經成為“政府之盛”,而賭徒們也開始考慮為布蘭克費恩未來的仕途下注,他或許會像前任以及更靠前的幾位一樣驕傲地行走於白宮。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指出,過去數年中,高盛接管了大部分美國聯邦政府,未來數年,他們可以接管整個美國。
    高盛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高盛營業收入137.6億美元,凈盈利34.4億美元。凈盈利較去年同期增長65%。其盈利主要來自固定收益、商品期貨、貨幣交易和融資收入。按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説法,高盛第二季度盈利超過分析師預期,顯示這家公司在美國經濟衰退大背景下一枝獨秀的影響力。該報分析説,高盛盈利部分緣於競爭對手乏力。高盛前合夥人、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伊史密斯説:“眼下,(高盛是)沙灘上為數不多的男人,因此虜獲(沙灘上)所有女人的芳心。”
    套用當下比較流行的一個句式,令布蘭克費恩苦惱的不是賺錢,而是寂寞。

    難負盛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布蘭克費恩雖然寂寞於沒了同等重量級的競爭對手,但卻少不了飽受指責的痛苦。
    《紐約時報》曝光了超過20份前財長保爾森和布蘭克費恩的通話記錄,全部發生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向政府乞援遭拒後被迫申請破産保護的那段時間,而同樣陷入困境、與高盛關係密切的美國國際集團卻得到救助而撿了一名。當時由保爾森領導的財政部被認為在這一系列決策中起到重大作用,高盛也被猜測從中“搗鬼”,不僅借機除掉了對手,還確保了自己的利益。
    此外,高盛集團的“污點”被逐一挖出來鞭撻。其一是在接受政府援助的那段時間中,公司高管們紛紛拋售本公司股票,批評家們認為此舉之影響相當惡劣,無異於趁火打劫,在納稅人身上“揩油”。其二是高盛宣布季度盈利超預期後,準備大幅提高員工薪酬,雖然已然歸還政府援助金,但頂着全球要給銀行高管限薪的呼聲去填充自己的腰包,這樣的做法自然招來一片罵聲。
    英國《金融時報》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次貸危機以來所發生的事情令美國投行高盛公司在該國民眾中的聲譽下降。調查同時顯示,高盛的競爭對手摩根士丹利雖然聲譽也有所下降,但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卻好於高盛。
    這一切都需要布蘭克費恩去化解。對此布蘭克費恩早有準備,他曾對同僚説:“我時常在想,當我們把事情搞砸之後,新聞報紙的頭版頭條會對我們進行多麼糟糕的報道。”不過,高盛內部充分信任其“危機公關”的能力,因為任何問題在他手中就像鑽石一樣,他會拿在手裏翻來覆去,從每一個角度去觀察。
    令人躊躇的是,布蘭克費恩和他的前任保爾森一樣,對中國有着特殊的“感情”,前者多次訪華還力促人民幣升值,後者則加快在中國布局。鋻於高盛以往在國際市場中的超級炒家行徑,詳情請參照原油市場的大起大落和越南股市的狂漲巨跌,就很難以善意的思維去揣度他們的戰略意圖。
    因此,産生了這樣一個疑問,作為一個愛國人士,與布蘭克費恩會面,不知是該握手,還是放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