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6年美國《紐約時報》評出的“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中,與約翰 坦普爾頓、馬克 默比烏斯一同位列其中的還有一位是美國價值型基金經理人中的傳奇人物———麥克爾 普裏斯。
1974年,麥克爾 普裏斯就職於一家普普通通的經紀公司。那時,市場窄小沒有人願意購買股票。不久後,23歲的普裏斯獲得了一個馬克斯 海涅的工作面試機會。當時海涅的公司只是一支擁有5000萬美元的名聲不大的基金。海涅問普裏斯“喜歡什麼股票”,普裏斯脫口而出地選擇了一家處在兼併謠言中的小公司。“我想他非常喜歡我的言論,”普裏斯回憶説,“他立刻站起來在面試中間購買了2萬股這家公司的股票,然後回來對我説‘你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工作?’。”
1975年,普裏斯加入了海涅證券,跟着海涅學習基金經理實務。1976年,他開始成為共同股份基金的基金經理人,當時基金管理資産只有500萬美元。至1996年為止,普裏斯共管理了4支基金,其資産在20年間成長了2600倍,達到了130億美元,而旗艦基金———共同股份基金更是在20年間平均年報酬率達20%,比同時期S&P500指數的表現高出5個百分點,並超越美國成長型基金及收益型基金錶現的平均值達7個百分點。
1996年,普裏斯將海涅證券及旗下基金以超過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富蘭克林 坦伯頓基金集團,條件是他本人必須繼續管理共同系列基金2年及在富蘭克林 坦伯頓基金集團任職5年,並將新投資者的基金銷售費用由4.5%提高至5.75%。1997年至1998年間,普裏斯所管理的共同系列基金的總資産更高達330億美元左右,但在1998年傳出普裏斯將從基金經理人的職位退休的消息後,其基金管理資産一路下降。1998年秋天,普裏斯離開共同系列基金後,基金管理總資産只剩220億美元,比高峰時下降了1/3,可見普裏斯在美國基金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
2001年,普裏斯與富蘭克林 坦伯頓基金集團約定的5年期限到期,他辭去了董事的席位。
普裏斯以價值投資著稱,尤其喜愛複雜的交易,如並購、合併、破産、清算等可以利用超低價買進被市場嚴重低估的資産,在其基金投資生涯中,參與的並購案不計其數,如西爾斯(後改名施樂百)、柯達、梅西百貨及大通銀行和華友銀行的合併等,皆為投資史上的經典案例。
普裏斯將其成功大部分歸功於他的導師海涅。海涅教會了普裏斯在廢墟中挖掘珍寶。“海涅不喜歡大公司,也不喜歡那些被人分析來分析去的公司,”普裏斯説,“因為不起眼的公司更有可能被低估。”
在麥克爾 普裏斯的價值投資理念中,他認為只要做對下列3件事,價值投資即可成功:股價低於資産價值;公司經營階層持股越高越好;乾淨的資産負債表、負債愈少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