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鼻祖---約翰•內夫
    2009-05-08    韋夏怡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有人曾詢問:“金融界專家會選哪一位資金管理人來管理他們的錢呢?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約翰內夫”。
  約翰內夫1931年出生於俄亥俄州,1934年父母離婚,母親改嫁給一位石油企業家,隨後全家一直在密歇根漂泊,最終定居於德克薩斯州。約翰內夫讀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在外打工,畢業後在多家工廠工作,包括一家生産電唱機的工廠。同時,他的親生父親當時從事汽車和工業設備供應行業,並勸説約翰內夫參與他的生意管理。約翰內夫發現那段經歷非常有用。他的父親經常教導他特別注意他所支付的價格,他的父親常挂在嘴邊的話是:“買得好才能賣得好。”之後約翰內夫又當了兩年的海軍,在軍中學會了航海電子技術。
  復員後,約翰內夫繼續學業,他進入Toledo大學主修工業營銷,其中兩門課程分別為公司財務和投資,這時約翰內夫的興趣被極大的激起,他認為他終於找到了他真正想要的工作。最初約翰內夫學習投資理論,後來又參加夜校學習並獲得了金融碩士學位。
  約翰內夫於1954年的聖誕假期來到紐約並成為了一名證券分析師。他在Chevland國家城市銀行工作了8年半,後來他成為了該銀行信託部的研究主管,但他總是相信最好的投資對象就是那些當時最不被看好的股票,這種理論常常與信託部的委員産生分歧,而這種投資風格後來變成了約翰內夫自己的風格,而且讓他受益無窮。
  1963年,約翰內夫離開Chevland銀行後進入了費城威靈頓基金管理公司 (Wellington Management Company)。一年後,他成為了6年前成立的先鋒溫莎基金(Vanguard Windsor Fund)的投資組合經理人。當時約翰內夫有4個合作夥伴,由chuck Freeman 領導,此人後來和約翰內夫一起共事了20多年。
  約翰內夫管理溫莎基金(Winsdor Fund)24年,1998年該基金的年複合收益率為14.3%,而標普至只有9.4%。在過去的20年,他同時也管理格迷尼基金(Gemini Fund),該基金的增長率幾乎也是股市價格增長率的兩倍。溫莎基金本身在數年內達到數十億美元,到1988年上升到59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收益型股票基金。至1995年約翰內夫卸下基金經理人之時,該基金管理資産達110億美元。
  約翰內夫非常重視“價值投資”,他把自己描繪成一個“低本益比獵手”。他喜歡購買某一時刻股價非常低、表現極差的股票。而且他總會在股價過高、走勢太強時準確無誤的拋出股票。
  約翰內夫所堅持的選股標準有:(1)健康的資産負債表(2)令人滿意的現金流(3)高於平均水平的股票收益(4)優秀的管理者(5)持續增長的美好前景(6)頗具吸引力的産品或服務(7)一個具有經營餘地的強勁市場。
  在分析上市公司時,約翰內夫十分注重股市中市盈率的對比分析,他認為要從七個方面看任何一家上市公司:(1)企業規模方面,一般要求公司收入、市值等方面具備較大的規模。因為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公司的行業地位、品牌資源等;此外,大中型的公司在虧損後東山再起的機會較大(2)企業經營層面,主要有幾個方面,如企業安全性方面要求現金流健康,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主營業務利潤大於0,一般不要求必須有較高的增長;財務實力方面,如償債能力要求資産負債率低於行業水平等等(3)價格水平方面,要求有合理的價格,一般用低市盈率標準來選取(4)股息收益率方面,持續的股息支付水平是體現公司長期價值的一個方面,如果股票價格下跌,高股息率將彌補一部分損失(5)盈利增長率方面,大多數對此要求不高。有的還對此有一定限制,如未來幾年盈利預測負增長或0增長,大於5%即不合格(6)投資情緒方面,如跟蹤分析師的情緒指數,可要求小於0,大於2即不合格(7)投資預期方面,如要求盈利預測被不斷調低,或維持不變;最近一次公布的盈利低於市場預期。
  約翰內夫,在投資界以外幾乎默默無聞,因為他處世低調而且毫不引人注目。他的行為舉止完全不像華爾街的顯赫人物。社會許多其他的行業對他可能聞所未聞,但他確實是美國最負盛名的金融界人物,實際上,有幾個民意測驗表明,他是資金管理人管理他們自己的錢的首選經理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