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愛民:農村調研“土專家”
    2009-03-27    作者:何紅衛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他的經歷有點“土”:14歲就因家貧沒讀完中學回鄉務農,當過小學民辦教師和村、鄉、縣、地區幹部,年過四十又被調到省委機關;他的形象有點“土”:個子不高,肚子不小……
  但他的成果卻不“土”:僅近五年就撰寫了100多篇農村調查報告,中央和省領導批示46篇,有的被作為省委黨校輔導教材和永久史料存入檔案館,更多變成了農村政策。
  他就是農村調研“土專家”——湖北省委政研室農村處助理調研員余愛民。

調研方法很“土”:一次調查跑上百個村

  2004年,余愛民當時任監利縣委政研室副主任,兼縣稅改辦主任。有次看見省裏文件轉發中央領導考察湖北講話中有這麼一句話:稅改後公益事業怎麼辦,這個問題請你們調查研究。而此前,老家監利縣白螺鎮聯盟村黨支書來反映,村裏一座當家的橋斷了,想維修沒有錢,找群眾集資又違反稅改政策,問他怎麼辦才好。余愛民想,下面百姓正着急,上面領導正關注,而這事正是一個稅改辦主任應研究的問題,這事就抓定。
  説幹就幹。他全縣21個鄉鎮全跑遍,共跑了105個村,整整花去一個月,三個磚頭厚的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最後寫成了1.8萬字的調研報告。他總結出“由群眾代表領辦公益事業”的模式,首先在監利縣發文推廣,後來在全省和全國推廣,至今仍然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一個主要模式。
  他調查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跑了全縣21個鄉鎮100多個村。後來全省開展完善土地二輪延包工作,他兼任縣“土地延包辦主任”,開辦“土地診所”,一月接待上訪農民上千人次,農民稱他“政策通”。
  2004、2005年,他完成了30多個農村難題調查,跑遍全縣700多個村,連農民家的狗都跟他混熟,一見他便搖頭擺尾湊上來……
  因成績突出,余愛民於2006年被調到省委政研室工作。

調研個性很“土”:喜歡直來直去提意見

  余愛民調到省委政研室被安排在農村處工作,主要職責是調查研究。他把老家村支書送他的八個字,寫在筆記本的首頁上:農民代表,省委參謀。
  余愛民作過一篇《為什麼有些村支書不願幹》的調查,走訪了一個縣160多名村支書,發現明確&&不願幹的有不小比例。針對現狀他提出了“讓村支書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靠頭、退職後有想頭”的建議。有人勸他不要把報告遞上去,何必惹領導不高興而又自討沒趣呢。余愛民説:“這件事事關基層政權穩定,我不能知而不報。”余愛民把報告呈給省委主要領導,得到高度重視。省委專門組織了專題調研,並逐步為村級班子建設&&了一系列措施。
  余愛民的調查報告並不是篇篇都能得到領導肯定,但他敢於亮明自己觀點。有人説他不識時務,他説有時候真理不一定掌握領導手中。

調查報告很“土”:散發着田野芳香

  用農民話説農村事是他的突出特點,也是他多年基層幹部積累的本事。他在縣裏工作時每年寫一篇中央一號文件解讀,生動活潑、淺顯易懂,很多老百姓把他那“政策解讀”的報紙貼在門上或墻上,至今還能在監利縣百姓家找到。
  在調查研究上,余愛民提出兩個觀點:“沒有調查就沒有參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落實權”。他分析有些機關幹部沉不下去調研有三種狀況,一是“不願下水”,因為工作忙了沒空下,因為舒適慣了不願下,因為顧慮多了害怕下;二是“沉不到底”,因為層層疊疊陪着,因為方方面面備着,因為事事處處防着,因為上上下下瞞着,因為前前後後送着。三是“抓不到魚”,因為好作秀,因為重主觀,因為缺方法……
  在如何寫好農村調查研究報告上,他提出“文無定法貴在創新”,自覺追求文章的“七有一無”境界,即文章應“有識、有理、有趣、有物、有情、有文、有句”和敢於“無視文章套路”。要力避“新八股”, 前四股謂之“四多”:任務多是領導指派,調查多在縣市展開,資料多是網上下載,意見多合上級口味。後四股是“四式”:體裁都是報告式,結構都是三段式,標題都是平板式,語言都是社論式……

  相關稿件
2009十大經濟新聞人物評選啟動 2009-03-18
曹德旺:捐獻29.5%股本做慈善 2009-03-09
吳曉靈談當前三大金融熱點 2009-03-09
楊瀾出品天女網“三八”上線 2009-03-06
張彬和他的“愛農公社” 200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