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加工貿易
    2010-05-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帶動了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珠三角地區正是利用了加工貿易與香港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垂直分工,進而實現了地區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了經濟的快速起飛和發展。
  我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開始發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據海關統計,1980年我國加工貿易總額為16.66億美元,僅佔外貿進出口總額的4.4%,而到2006年,加工貿易總額達到8319億美元,佔外貿進出口總額的48.6%。
  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相對比較簡單。改革開放以後,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在大力開展一般貿易的基礎上,逐漸採用了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和進料加工等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在短短的30年時間裏,珠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便從較小規模發展成長起來,為推動我國外貿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作為重要的加工貿易區,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相關資料顯示,目前該地區的國民生産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佔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産品都是供應國際市場。
  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實現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本地區有臨近港澳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裡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裡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於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後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出現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來了“泛珠三角”的概念。現今,“珠三角”實際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個不同層面既相互區分又緊密關聯的概念。
  不過,依據《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説明的,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和肇慶市,總人口4230萬,土地總面積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包括城市建設用地、建制鎮建設用地和村莊建設用地)面積6640平方公里。

  相關稿件
珠三角經濟重心西移 珠海發展進入陽剛時代 2010-01-28
珠三角:重構産業版圖實現高速增長 2010-01-20
珠三角進入“城市群競爭時代” 2010-01-07
珠三角更加“同城化” 2009-12-10
珠三角高校畢業生就業回暖 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