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目前為止,始於去年8月份的這輪股市大調整尚未出現結束的跡象。那麼,現在究竟是不是入市建倉的時機?選擇什麼樣的投資品種會比較安全? 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時候,多數業內人士和理財專家都&&,對於基金投資者來説,最近適度回避風險較大的偏股型基金或者選擇處在發行期的新基金或為上策。而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雖然回報空間不大,但此時保證本金安全至關重要。
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仍能賺錢
股債的蹺蹺板效應再度顯現。今年以來,在偏股型基金整體“綠意盎然”的情況下,債券型基金卻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根據德聖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4月份股市大幅震蕩,但118隻普通債券型基金中僅有24隻出現負收益,除諾德強債下跌1.24%之外,其餘23隻跌幅均不超過1%。4月份收益最高的東方穩健為2.29%,另有9隻債基漲幅超過1%。而純債型基金收益更加出色,7隻純債基4月收益集體為正,其中招商債券A/B漲幅超過1%。 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華泰聯合證券&&,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股市和債市有着不同的表現。為了不錯失震蕩市場中的結構性機會,權宜之計便是構建組合。相對股市和樓市的不確定,債市的配置價值已悄然臨近。 諾安優化收益債券基金經理張樂賽認為,近期股市下跌造成較多資金流入債券市場,對老的債券基金而言是利好消息,有助於已配置券種的價格升高。但對新債券基金的建倉不利,將推高建倉成本。 對於穩健型投資者而言,除了適當配置債券型基金外,貨幣型基金也應在考慮範圍之內。業內人士&&,因貨幣型基金的收益一般都會等同或高於1年期定期儲蓄存款,且又有近似於活期儲蓄存款的優點,於是在股市震蕩時,很多投資者便會把這種基金當作自己的投資首選。 國金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張劍輝指出,貨幣市場基金今年年收益率水平在1.8%-2.5%左右。在今年A股震蕩加劇,市場資金呈現負利率的情況下,投資者可適當提高貨幣基金投資比率,以更好地滿足資金的收益性和流動性需求。 東吳基金理財專家也&&,在當前股市大幅震蕩和國家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市況下,投資者在資産配置中持有一定的貨幣基金,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貨幣政策趨緊已成定局,加息和通脹預期使得市場利率呈逐步上升走勢,而貨幣基金是最能享受市場利率上升收益的産品。另一方面,貨幣市場基金在所有基金中,具有安全性最高、流動性最強、申購贖回零費用、分紅免稅等産品特徵,且與股票型基金轉換方便,能幫助投資者把握不同市場之間的投資機會。
新基金具備低成本介入機會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今年以來共有40隻新基金結束募集,有36隻基金髮布了募集成立公告。共募集608.63億元,平均每只基金募集16.91億元。統計顯示,截至5月10日,40隻基金中有13隻基金已經建倉完畢,還有27隻基金處於建倉期。 目前正在發行的新基金數量達到12隻,分別是華商産業、大摩成長、滙豐先鋒、嘉實價值、中郵主題、博時創業、鵬華增利、建信聯接、建信ETF、長盛環球、國投全球、工銀全球。這12隻基金中,除了鵬華增利是債券型基金外,其餘都是股票型基金(包括3隻QDII和1隻指數型基金)。 幾天前,證監會還一鼓作氣,同時批准了5家基金公司的5隻基金髮行。這5隻獲批基金中,大成、信達澳銀、民生加銀和中歐獲批的是投資於A股的股票或指數基金,南方基金獲批的則是投資於海外市場的指數基金。 對比新、老基金的特點和優勢,興業全球基金認為,相對於有歷史業績的老基金而言,新基金並非一無是處,其主要優勢在於其建倉過程。如果基金經理對短期內的市場機會把握較好,可以將建倉成本控制在一段時期內的較低位置,等於替投資者做了擇時,尤其適合打算一次性入場的投資者。 業內人士還指出,在股指下行通道推出的新基金具備低成本介入機會,其中長期表現往往更優。一般而言,在市場經過大幅調整後,估值泡沫多被擠壓殆盡,很多股票投資價值凸顯,給此時成立的新基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建倉時機。而在建倉期間,新基金相比於老基金的倉位限制更有優勢,能夠更為靈活地應對市場階段性的不確定性,基金經理也可以充分發揮“精選個股”的優勢追求絕對收益,這些都是股市下行為新基金帶來的機遇。
基金定投:分散投資時點風險
除了對投資品種的選擇外,投資股市的另一大難點就是“選時”,一些新投資者如果買不對時點,短期就要承受虧損的巨大心理壓力,在目前股市持續調整的情況下尤為如此。 易方達基金北京公司總經理劉超安&&,基金定投可以使投資變得簡單。他説:“基金定投相當於分批買入,等於是把錢分成幾十、上百批入場,分散了投資時點的風險,使投資變得相當穩健。股市短期難測,定投雖不能保證每次買在低點,但長期平均下來成本較低。” 基金定投就是選定一隻或幾隻基金,在約定日期以約定金額自動進行投資,它具有平均成本、積少成多、手續簡便、投資起點低等優勢。並且,基金定投回避了股市投資中“選股”和“擇時”兩大難點,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不失為簡單易行的投資工具。 相比銀行儲蓄,基金定投是一種既能分享我國長期經濟成長收益、又有助於抵禦通脹的好方法。用歷史數據測算,一個投資者如果從有上證指數的1990年12月底開始定投,假設定投的是一隻就是複製上證指數的基金,在連續定投的六年內,每月定投1000元,之後不再投入,那麼這筆基金如果持有到2009年底,累計的金額高達33萬元,而本金僅為7.2萬元。同樣,如果當初投資者前六年每三年做一次3.6萬元的定期定額存款,之後,每次到期連本帶利繼續進行定期定額的存款,那麼到2009年底,這筆投入累計金額僅為16.17萬元,比前者足足少了17萬元,也就是説最終結果相差一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