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2-05 作者:趙晶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週股市跌宕起伏,一度下探至2900點以下,又在上半周收復失地回歸3000點高位。很多人大呼看不懂,確實,密集&&的産業政策和松緊難測的貨幣政策,給市場帶來的未知數太多。 在市場方向不明的情況下,很多投資者往往選擇打新股來規避風險。管理層也確實深知股民心理,最近,一場關於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研討會在上海西郊賓館召開,就新股發行制改革的成效、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等問題展開討論,並最終達成了若干共識。 新股發行一度是股市裏的福利彩票,只要中簽,必然獲利豐厚。但這一神話最近被打破,從中國西電到二重重裝,連續兩隻大盤新股上市首日即宣告破發,市盈率奇高的創業板,進入2月以來也屢有“破發”消息。 新股首日破發的噩夢也困擾着機構,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債基經理透露,由於新股發行市盈率越來越高,風險加大,很多基金都已經放棄了網下申購。 如果新股不再是投資客心目中的“聚寶盆”,甚至都不是“保險箱”了,那應該是什麼呢? 看看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美國的三大股票市場共發行273隻新股,其中,當年並未掛牌交易的股票有43隻,上市首日即破發的有71隻。也就是説,不算未掛牌交易的股票,有將近1/3的美國新股是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的。美國股市似乎也並沒有因為這些“破發新聞”而受到影響,“歌照唱,馬照跑”,新股發行也沒耽誤。 那麼,同樣的事情,在日益市場化的中國股市為什麼就成了新聞了呢?新股發行過程中的市盈率級差首當其衝,在新股市場化發行改革前,在市場普遍市盈率達到50、60倍的時候,新股發行市盈率一度被控制在20倍左右,如此大的落差,誰都看得出新股就是金元寶。 但隨着2009年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新股市盈率開始隨行就市,破發也就逐漸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積極一點説,新股屢屢破發,其實對新股發行的市盈率形成了“倒逼”機制,最終受益的仍將是中小投資者。 中國人壽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軍輝在本週的一個研討會上説了一段大實話,他提醒説一級市場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比二級市場風險更大,相對於二級市場的高度市場化,信息透明度高而言,一級市場的新股對中小投資者來説,信息透明度不夠,盈利模式和管理風格也不為市場熟知。 據悉,中國人壽在這一輪的“打新”運動中只參與了80隻新股中的10隻,專業人士的判斷可能相對謹慎,但仍然值得中小投資者參考。 總而言之,對一個成熟的股票市場而言,破發與否並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問題。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為什麼新股會破發,新股破發了是不是要暫停,而是如何建立起一個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新股發行制度,讓新股回歸其投資本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