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1-29 作者:記者 鄭良/廈門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今天,您理財了嗎?”相信接到類似“理財”信息電話的人不在少數,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拒絕。但電話背後,又是一個個陷阱。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日前發布預警信息,提醒公眾警惕近期多發的不法分子利用投資理財手段進行經濟犯罪。 漳州警方介紹,這類犯罪常見的有4種類型: 一、以非法吸取公眾存款和詐騙為目的的非法證券、非法基金投資理財業務。一些互聯網網站和論壇打着“近日將翻番的 股票”“直擊 公司內幕”“私募公司下一支操作仙股”“短期暴利100%”等醒目字樣吸引公眾瀏覽。不法分子通過招收會員、推薦“牛股”、私募操作的形式收取費用,欺騙民眾,非法斂財。 二、以提供中介服務或專業經紀業務的名義,騙取投資者的保證金或者手續費。不法分子以提供低價房産及暴利高風險産品等吸引投資者的眼球,利用投資者急切的投機心態,簽訂《房産買賣定房合同書》或其他購買協議合同書,直接騙取購房、購物訂金。 三、以提供非法網絡交易平台,賺取交易手續費的非法黃金投資交易。近期由於金價出現連續上漲,部分非法黃金投資業務公司又有回潮跡象,通過刻意隱瞞交易風險,擴大投資回報率,提供網絡交易平台,進行所謂的“標金”“倫敦金”“香港黃金”的現貨延期交易。此類黃金交易實質是一種非法變相期貨交易,存在巨大的投資風險。 四、冒用銀行名義推銷各種理財産品。假冒某家銀行的名義或經同意授權代理銷售理財産品,並以新年酬賓為名贈送禮品套餐,提高投資收益,從而吸引民眾投資,其理財産品的形式具有多樣性、欺詐性、隱蔽性,如産品冠名“實業投資”“收益型理財”“國債型投資”“證券投資”“企業並購”“企業債券”等,與各商業銀行代理的産品名稱相近或相似,從而誤導矇騙投資者。 警方提醒公眾,要甄別理財信息真偽,對互聯網站、宣傳媒介、手機短信發布的各種投資理財信息,要通過諮詢信息涉及的相關主管部門進行確認,以防上當受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