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11-06 作者:經易期貨 章興超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11月第一天,北京下了今冬第一場雪,這是1987年以來首次在如此早時間下雪。一夜之間,北京從秋天跨入了冬天,氣候變化之快令人詫異。
作為農産品分析師,職業習慣使人立刻聯想到若這場雪下在美國,正處在收割期的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必將隨雪花“狂舞”。
對於農産品來説,期貨價格漲跌與天氣緊密相關。下面以大豆為例,討論天氣變化如何影響期貨行情。
1996年,春天天氣惡劣使大豆種植進度慢於正常水平,但由於玉米種植也推遲,農民由種植玉米轉向種植大豆。大豆期價在4月份開始走低,於5月份達到800美分;7月中旬美國天氣異常乾燥,大豆期價衝高至840美分;之後出現降雨天氣,豆價短期內走低。
8月至9月期間,市場焦點集中在是否會出現早霜上,大豆期價也維持在800美分附近震蕩。後來早霜擔心解除,豆價開始走低。10月和11月份的農業部報告向上調整了大豆産量和庫存,豆價進一步走軟,由合約高點下挫了150美分。
2003年,持續了兩年的美國中西部嚴重乾旱在2003年再度影響美國大豆種植區域。8月-9月正值大豆灌漿期的關鍵階段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旱情,此前年度同階段的氣候相對濕潤,因此對大豆的最終産量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由此導致期貨市場上的心理預期利多效應,期價從8月初的500多美分一路上揚至10月初的710美分。
2009年,2月初正值南半球盛夏,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大旱,令作物枯萎、牲畜死亡。南美大豆産量預估值一次次被調低。阿根廷從最初的5000萬噸,最終調低到3200萬噸,巴西産量從6000多萬噸,調低到5500萬噸。大幅減少的産量預估使得南美産生的大豆缺口需要美豆來填補。極低的庫存消費比使市場擔憂08/09年度全球大豆供求平衡,造成美豆大幅上漲,美豆指數從833美分上漲至1155美分。
大豆從播種到收穫,一生都與天氣息息相關。比如播種期需要關注天氣是否適合播種,對於機械化運作的美國來説,雨水太多則影響播種進度,太旱不利於播種的大豆生長。開花期、灌漿期、收穫期等各個時期對於天氣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如今年我國大豆主産區的天氣與大豆生長期所需天氣相反,“倆澇倆旱”使我國大豆産量大幅減産。
天氣變化對於大豆生長的影響最終均反映在大豆的供需平衡表中,經濟學原理解釋為供需決定價格,所以天氣變化對於期貨價格的影響顯而易見。作為農産品的投資者,應時刻關注天氣變化,把握交易時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