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全球經濟呈復蘇跡象之際,立足中國,反思危機教訓,尤顯必要。如何確保危機後的可持續發展,防範未來危機重演,考驗着世界各國的智慧。正如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巴裏博斯沃思(BarryBosworth)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所説,危機的一大教訓就是,“我們不要浪費危機”。
政府市場關係:監管不能缺位“金融創新”
有人説,這是一場本來可以預警和防範的危機。然而,現實已經證明了危機根源———美國對危機的失察。
這種失察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在於政府監管的弱化,導致市場的力量過度膨脹,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監管缺位下的金融創新,使房地産市場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連,高杠桿化又使風險急劇擴大。許多金融創新産品發展到了監管者幾乎無人能懂的地步。最後出現評級機構與投資銀行的串通,即本來是市場監督者一方與産品創造者及銷售者的合謀。
美國貨幣監理署經濟學家武德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資本市場的過度發展是這次危機的一大根源。住房市場的資産證券化創新曾一度被認為是各國效仿的金融創新典範。如今看來,最先被“去杠桿化”的正是住房抵押貸款産品。據Dealogic的最新統計,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在2005和2006年的高峰時超過1萬億美元,而今的數額已經下降至不到當時的1/5,即低於2000億美元。
這不得不要提到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角色。身居美聯儲主席之位達18年之久的格林斯潘2006年在盛譽中退休,被稱為是最偉大的中央銀行家。短短兩年之後,關於格林斯潘的錯誤成了輿論的共識。人們普遍認為,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過長時期保持低利率,刺激了資産泡沫,造就了繁榮的假象,忽視了潛藏的危機暗流。其繼任者伯南克,儘管最近被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連任,關於他的爭議最大一點在於他在一段時期延續格林斯潘的政策,沒能及時發現並避免危機。
事實上,格林斯潘的理念還可追溯到裏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撒切爾所信奉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裏根曾説,政府本身就是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美國開始忽視財政紀律,倚仗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地位,實行赤字財政,使美國民眾形成依賴信用卡舉債消費的習慣。可以説,在危機發生前,美國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個人的資産負債表都是不健康的。
監管的放鬆也導致原本是美國市場基石———信用的扭曲。這一點從微觀的視角也許更能説明問題。華盛頓一家著名房地産公司的資深經紀商李瑛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2006年當她看到很多新房的認購時間超過兩年,大量缺乏信用的個人可以無需首付就能輕鬆貸款買房時,她就預感到房地産泡沫危機的到來。
國際合作應對:各國政府攜手至關重要
在危機應對方面,一大教訓在於政府對策的推出時機和一致性問題。回顧一年以來美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客觀而言,不少政策已經顯現成效,至少金融市場現在已經趨於穩定,紐約股市在今年3月探底之後已經重回升勢,房地産市場有起色,消費者信心恢復明顯。
在應對危機中,國際合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其説是教訓,毋寧説是經驗。從去年11月到今年9月,在不到一年時間內,二十國集團三次舉行峰會;此外,八國集團會議、聯合國應對金融危機會議,各種國際合作機制對應對金融危機,恢復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為國際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的應對措施受到了世界的肯定。去年11月,中國及時推出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有效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本月2日在北京訪問時,讚揚中國採取果斷行動幫助穩定世界經濟及堅持調整經濟結構轉向擴大內需。佐利克説:“中國在經濟危機的狂風巨浪中穩步前進……使得真正全球復蘇的概率明顯增大。”
短期應急措施:更應強調發展可持續性
在一些短期的應急措施開始逐步到期時,人們開始詢問,之後該如何?現在,人們開始考慮金融危機後的行動,其重點在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經濟政策的助理部長艾倫克魯格(AlanKrueger)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反思教訓,這場危機使美國人意識到,以往的寅吃卯糧、過度舉債消費是不可持續的,今後將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另外,美國已經意識到自身金融領域的問題,目前正在採取大規模金融改革,包括結構的調整,加強消費者金融保護,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機等,要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石。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危機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再從危機的源頭美國方面看,美國政府一方面在國內推行金融改革和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是在國際上推動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然而,金融改革並非易事。美國《財富》雜誌資深編輯艾倫斯隆(AlanSloan)日前撰文批評説,雷曼兄弟倒閉之後的一年,華爾街的行為未有改觀。資本自私逐利的本性依然是華爾街的基本游戲規則。一些從危機中逐漸復蘇的大型金融機構又在考慮為高管發放高額薪酬。蓋特納承認,金融改革不是朝夕之事,其核心原則是防範未來的危機發生。
這樣的原則對中國同樣適用。反思美國的教訓,建設防範危機長效機制,至少有以下幾方面教訓值得汲取。第一,政府與市場力量的均衡。金融危機説明,一個健康的市場不能只有“看不見的手”,也應有“看得見的手”。在金融領域應避免金融監管缺位,要加強金融防火墻和安全網建設。同時,也不能因噎廢食,監管過度會限制經濟的活力。第二,加強金融業的法律規範和道德建設。防範金融危機,既要對違法者繩之以法,又要加強道德的約束。第三,調整不平衡的經濟結構,採取反周期策略,避免陷入繁榮—蕭條的循環。第四,改革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現在是有利時機。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