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走訪雲南、廣東的一些村鎮銀行發現,這些“草根金融”在支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有一些與設立初衷相背離的現象出現:比如營業網點都設立在相對富裕的地區;貸款客戶主要是當地政府的關係戶,個體農戶相對較少等等。
這一現象折射出村鎮銀行這一“草根金融”發展過程中面臨着“雙手互搏”的困境:一手是支農惠農的社會責任,一手卻是求生存求發展的壓力,兩者難以完全統一,這一難題考驗着經營者和政府監管部門的智慧。
村鎮銀行為何不“下鄉”
記者走訪的三家村鎮銀行———雲南玉溪興和村鎮銀行、雲南昭通昭陽富滇村鎮銀行、廣東中山小欖村鎮銀行,這三家銀行都設立在比較富裕的地區。中山小欖鎮是中國著名五金産業基地,2008年GDP達到150億元;雲南玉溪市煙草工業發達,下轄的大營街號稱“雲南第一街”;昭通市儘管經濟不發達,但昭陽富滇村鎮銀行也是設立在城區內。
無一例外,這些村鎮銀行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強力支持。雲南玉溪興和村鎮銀行行長李玉紅介紹説,他們在2008年6月掛牌營業,目前有2家營業網點,截至今年一季度,興和村鎮銀行各項存款11254萬元,其中對公存款就達到7045萬元,許多就是當地政府動員轄區內企業的“成果”;各項貸款2651萬元,客戶中也有不少是政府的關係戶,個體農戶貸款相對較少。其他兩家村鎮銀行的情況也類似。
在解釋這些現象時,行長們都&&,村鎮銀行雖小,但各項基本開支都不能少,貸款的成本相對較高,如果不在相對繁華的地區選點,業務達不到一定規模,就很難達到盈虧平衡,生存都成問題;同時,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村鎮銀行社會知名度低、網點少、業務簡單,很難吸收社會存款、發放貸款,如果不是當地政府的強力支持,很可能早早夭折。
“村鎮銀行的股東都是奔着賺錢的目的才來投資的,不可能只考慮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各家村鎮銀行都制定了近期盈利分紅的計劃。”雲南玉溪興和村鎮銀行行長李玉紅説,村鎮銀行首先要考慮生存問題,其次是要發展,回報股東,也只有發展壯大後,村鎮銀行才能更好地服務“三農”。
能否承擔巨大社會責任
據記者了解,儘管生存維艱,但這些村鎮銀行在支援“三農”建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仍然做了大量工作。截至今年一季度,雲南玉溪興和村鎮銀行的貸款餘額為2651萬元,其中涉農貸款20筆,合計2524萬元,主要提供給村鎮建設、農村種養等。
廣東中山小欖村鎮銀行所在的小欖鎮已經全面實現城市化,但他們一方面堅持給中小企業貸款,另一方面也支持當地農民發展種養業。到今年3月末,他們貸款餘額是14780萬元,其中“三農”貸款3134萬元,佔比21.2%,中小企業貸款8750萬元,佔比59.2%。
“我們也在想,支持‘三農’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社會責任,僅靠我們這些村鎮銀行能否獨立承擔?”雲南昭通昭陽富滇村鎮銀行行長張誠説,農民作為困難群體,農業、農村經濟作為風險高、效益低的弱勢經濟,在補償性機制缺位、農業政策性保險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村鎮銀行很難獨自扛起沉重的支農大旗。
村鎮銀行的生存空間在哪
據了解,雲南、廣東各家村鎮銀行都在積極地“謀生存”,效果也都不錯,但對於未來的發展規劃和策略,這些行長們也心中無底:與農村信用社相比,村鎮銀行的優勢和生存空間在哪?未來村鎮銀行是以政策性金融為主,還是追逐商業性金融的目標?
“我現在是為21名員工的生存所奔忙,還看不清楚村鎮銀行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是轉為徹底的商業性機構,還是成為政策性銀行,或者是不成功被撤並成城市商業銀行的支行,”雲南昭通昭陽富滇村鎮銀行行長張誠説,無論如何,如果要村鎮銀行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政府相關的扶持政策就應該多一些。
這些村鎮銀行行長&&,目前村鎮銀行最大的問題,是國家的扶持政策沒有落實,致使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常常遭遇尷尬。“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加入人民銀行的大小額支付系統,致使銀行無法互聯互通,客戶通過村鎮銀行匯款,還要轉借第三方通道,也無法發行銀行卡,客戶只能拿着存摺辦理業務。”中山小欖村鎮銀行副行長陳燦明説。
配套扶持政策的缺乏也制約着村鎮銀行的發展,比如:行業歧視政策仍然存在,如政府財政性資金僅能在部分國有大銀行開戶,極大地限制了村鎮銀行吸收資金的能力;新機構開辦費較高,如工商註冊登記費、註冊資本印花稅等偏高,造成村鎮銀行設立初期壓力較大,實現盈虧平衡難;營業稅和所得稅都沒有減免政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