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的上升,沉寂了一段時間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又迎來一陣發行潮。但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最近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收益大都不佳,投資結構性産品仍應安全為上,盡量規避高風險産品。
預期收益:看得見拿不着前景不樂觀
有數據表明:今年1月份遭遇零負收益的銀行理財産品共31款,2月份23款,3月份和4月份各18款,前4個月總計有90款到期的銀行理財産品遭遇零負收益。相比之下,去年全年零負收益産品數量僅為34款。
記者注意到,結構性理財産品是這次零負收益的重災區。3月份,共有24款結構性産品未能實現預期收益,其中就有16款零收益、2款負收益。1月、2月、4月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也有類似特點。
據普益財富的統計,4月份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中有25款未實現預期收益率,佔當月全部到期結構性理財産品的58.14%。除挂鉤利率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全部實現預期收益率外,其他各類結構性理財産品都出現未實現預期收益的情況,其中15款挂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到期均未實現預期收益,且其中只有2款實現了正收益,而2款挂鉤價格和4款挂鉤指數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也都未實現預期收益率。
普益財富研究員龔穎&&,實現預期收益的均為利率挂鉤型和匯率挂鉤型結構性理財産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與利率挂鉤的結構性理財産品。這類結構性理財産品表現一直比較穩定,基本都能實現預期收益,主要在於其設定的條件較為寬泛,且結構設計簡單。與之相反,到期的挂鉤股票、基金、指數的理財産品都未能實現預期收益,不過都保住了本金,未出現到期收益為負的現象。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研究員太雷認為,銀行理財産品出現零或負收益的原因首先是産品結構設計問題;其次,産品進場時機的選擇也很重要,若恰巧於挂鉤標的下降區間進入,同時産品結構設計又是看漲方向,沒有保本策略的産品必然會出現零或負收益。
記者收集的資料顯示,不少一年期、兩年期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將陸續到期,由於一年前是大宗商品市場的高點,且國際金融市場並未明顯回暖,由此,這些産品的收益情況並不樂觀。
轉投穩健路線發行迎來小高峰
據普益財富的統計,從今年2月份開始,結構性理財産品發行已開始“解凍”,並在5月下旬迎來了一波高峰。較之以往,最近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明顯開始轉向穩健風格。不少銀行在産品設計上,安排了止損設置和風險規避,合同中也設立了保本保息條款。
銀率網統計顯示,以往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定位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因此往往會主打“高預期收益率”,但如今有所不同。
銀率網分析師馬貴軍&&,一些挂鉤股票的理財産品紛紛開始走“務實”道路。比如有一款産品約定在5隻股票的觀察期內,每個觀察日的收市價格大於或者等於初始價格的65%,産品即可實現5%的收益。顯然這樣的産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加。
馬貴軍認為,在目前經濟形勢仍不明朗的情況,選擇一些相對穩健的産品顯然是明智的。至於結構性理財産品以後會不會延續穩健之路,難有定論。經濟形勢的好轉會讓金融市場再次膨脹,屆時投資者的投機熱情會再度爆發,銀行開發高風險産品也可能再次火暴。
投資建議:一定要對挂鉤標的物有所了解
建行北京分行的理財顧問介紹,傳統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是將固定收益證券與衍生交易有機結合,在保證本金的基礎上爭取較高浮動收益。從收益類型看,傳統結構性産品或為保證收益型,或為保本浮動收益型,本金安全、預期收益高是其共同的特點。隨着市場發展,為滿足投資者水漲船高的回報率期望,部分銀行開始將部分甚至全部本金用於杠桿交易,這便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結構性産品。此類産品預期收益率在同期限産品中往往是最高的。不過,投資者也將因此承擔較大的投資風險。一旦運營失利,就可能蒙受本金損失。
建行的理財顧問建議,從保證收益、保本浮動收益到非保本浮動收益,三種類型結構性産品在投資風險、投資回報上各有千秋,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期望收益水平進行選擇。不過,在商品市場和全球股市走勢不明的背景下,風險承受能力一般的普通投資者應考慮更多選擇保證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這種穩健型産品。
結構性産品到期收益率與其衍生交易部分的表現息息相關。結構性理財産品衍生交易部分所挂鉤的標的十分豐富,幣種涵蓋人民幣、美元、澳元等常見貨幣,對象包括利匯率、金融指數、股價、期貨、大宗商品價格等。利匯率是最常見的挂鉤標的,股票、基金、指數和商品亦屢受青睞,常被選用於浮動收益産品的開發,其預期收益率也相對更高。
建行的理財顧問&&,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産品時一定要對其挂鉤標的物有一定了解。因為一旦所購産品對標的物未來走勢判斷失誤,便會陷入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窘境。在走勢判斷正確的前提下,標的的計算方式也同樣重要。一般而言,單向通道中直接挂鉤型産品佔據較明顯的優勢,而適度震蕩期,區間型産品實現預期收益的概率會相對較高。
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李要深&&,投資者要關注挂鉤標的,畢竟這才是決定理財産品最終收益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選擇此類理財産品時,投資者一定要首先搞清楚收益條件,也就是説弄清楚産品收益從何而來,受什麼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