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傢具:天價炒作引發地價回歸
    2009-05-08    本報記者:何豐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從珍愛到珍藏,從珍藏到投資,從投資到投機,從投機到炒作,從炒作到破滅……短短幾年時間,天價的紅木傢具跌落到如今的地價水平,經濟和社會學家認為,紅木傢具發展仍需多重監管。

  邊境、展會、傢具場:價格縮水九成

  2007年,廣西南寧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曾經有一套標注為“名著千秋”的10件套紅木傢具,包括5把椅子和5張茶几,標價高達8000萬元。然而,2008年同樣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現場,越南紅木8件套不過標價48萬元、老撾黃花梨茶盤標價1400元、柬埔寨紅木躺椅標價僅3000元。
  近日,記者在廣西憑祥、東興等邊境口岸和南寧、柳州、桂林等家裝展會、傢具場採訪時,絕大部分紅木傢具銷售商認為,紅木傢具的價格在短短3年時間裏縮水了9成。
  憑祥紅木傢具銷售商黃翔告訴記者,2006年至2007年是價格瘋漲的一年,2005年黃花梨、紫檀木的價格不過10萬元至20萬元一噸,2007年8月,黃花梨就達到每噸250萬元至270萬元,紫檀超過每噸70萬元至80萬元,那幾年,紅木傢具行當産生了一個接一個一夜暴富的神話。
  黃翔説:“比起巔峰時期的價格,現在的價格僅是1/2至1/10。小葉紫檀價格如今不過每噸10萬元左右,而最高時期的價格高達每噸100萬元。”

  概念炒作:泡沫破滅市場難有信心

  在接受採訪過程中,超過一半以上的紅木傢具經銷商認為,紅木傢具價格“蹦極”與金融危機無關,但與炒作概念破滅有直接關係。
  在福建、廣東、北京等地擁有多家紅木傢具銷售場的商人蘭褚日説:“稀缺、絕跡、保存年代長、增值速度快,這是紅木炒作的‘概念’,囤積居奇、買空賣空、拉高出貨……這些在股票市場中的手法,在紅木炒作中屢屢上演。但概念的破滅卻導致市場缺乏信心。”
  2007年10月,中國文物學會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材質研究專家周默公布了自己對印度紫檀的考察報告,明確&&印度紫檀並非已經絕世的珍品,而是炒家炒作的流言,而紅木傢具各式各樣的欺詐手段難辨真偽。
  蘭褚日説:“誰都知道,傢具市場的利潤也就是在5%至10%,投資收藏的增值速度也不應高於這個利潤。炒作概念的時候一夜暴富,泡沫破滅的時候就很難重燃市場信心。”

  行業監管+理性消費=價值回歸

  眾多業內人士認為,紅木傢具市場要走向良性化,必須在完善行業監管的同時,強調理性消費,使傢具的真正價值逐年顯現出來。
  2008年9月1日,紅木傢具的新標準《中國深色名貴硬木傢具標準》&&,規定銷售的紅木傢具必須標明産品名、木材、輔料、木材産地、質量等級、塗料、規格等。這被一些炒家認為是“規範紅木標準、實現市場洗牌”的重要措施。
  然而,黃翔卻用“硬木”不等於“紅木”、“規範”不等於“執行”來概括這一標準。他説:“現在市場上沒有多少家企業和經銷商認真履行,輔料、産地、規格,企業和經銷商無論怎麼改,都很容易蒙蔽消費者。”
  業內人士呼籲,應該採取工商、海關、稅務等部門聯手的方式,盡快填補以紅木傢具為典型的傢具市場監管真空。一方面要求行業協會盡快&&傢具産品規範細則,如成套傢具同一材質用料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能冠以相關名稱,應細化市場流行的名稱;另一方面海關、檢疫和稅務部門要加大對此類暴利産品的徵稅監管力度,通過建立跨國的原産地認證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終端倒追”制度。

  相關稿件
鑒賞難度大 購買紅木傢具須謹防假冒 2008-12-24
紅木傢具收藏:當經典遭遇時尚 2008-06-03
三件極品紅木傢具賣了億元 2008-04-28
“白用倒找錢”凸顯紅木傢具收藏熱 2007-11-26
紅木傢具:涉及五屬八類 各具特色 200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