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12-22 記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針對目前理財産品市場出現的一些問題,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尹龍日前指出,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總體發展健康,截至今年前三季,出現浮虧比例不足4%。不過,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産品在産品設計、産品營銷及投資管理方面也存在改善空間。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發售的理財産品規模近兩萬億。據尹龍介紹,銀行理財産品包括保證收益、浮動收益保本、浮動收益三種類型,各佔約1/3。出現浮虧是為浮動收益型,但虧損産品數量佔浮動收益類産品的比例僅9%,也就是説在兩萬億理財産品中,出現浮虧的産品比重不到4%,不僅低於同期基金、股票、QDII産品,也低於同期其他境外發售的理財産品的浮虧比例。 但尹龍指出,我國銀行理財産品在産品設計、産品營銷、投資管理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國內銀行理財産品設計存在兩種簡單化現象:一是簡單照抄照搬其他銀行的做法,二是簡單地把境外銀行理財産品包裝變成自己的,結果水土不服。而外資行無論從浮虧産品的支數還是浮虧産品的金額都遠遠高於中資銀行,主要原因也是外資行産品水土不服。為解決這些問題,銀監會除了要求各商業銀行測算相關産品的風險收益特性,還要進行壓力測試。 針對銀行理財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尹龍稱,銀監會已採取了三大措施:一要求規範市場。即要求所有銀行對其發售的理財産品進行全面自查;二要求各商業銀行建立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工作機制,制定相應的風險預案;此外,銀監會最近也加大了監管力度,對商業銀行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暗訪,已處理多家銀行,包括暫停部分銀行、部分分行理財業務資格,同時,尤其強調了對消費者的保護。下一步銀監會還將對理財業務進行跟蹤暗訪和檢查,明年可能會安排對理財業務的專項檢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