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冬天有點冷!受全球金融危機擴大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我國保險業在2008年迎來了一場寒流。去年還賣得如火如荼的投連險,今年卻跌得體無完膚,不少賬戶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水超過2/3;投資收益率更是成為保險業內人士心頭不可言説的痛。 然而,徘徊在短期選擇和長遠發展的十字路口,仍然有一些保險公司由於平衡了業務發展結構,規範了營銷員的展業行為,從而在規避市場風險的同時,實現了公司業績的逆市上揚。
回避高風險業務
2007年,透過投連險的熱銷,眾多中小保險公司實現了3倍、5倍甚至10倍的業績增長,也打破了保險業原有的競爭格局。2008年上半年,面對資本市場的起伏動蕩,許多公司仍然競相推出新版投資理財型産品以求做大“管理資産規模”。 但是,長城保險卻對明確&&不做投連險。在資本市場連續向好的時候,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不是我們未卜先知,而是透過資本盛宴繁華的背後我們看到了巨大的風險。”長城保險總經理朱仲群告訴記者,投連險的大面積推廣要求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相當成熟和規範,要求客戶相對成熟,銷售員也要經過嚴格的考核。而中國目前並不具備這種條件。 “依靠投連險可以拉動保費井噴式增長,但卻具有極大的風險,並且不可持續。資本市場的變化非常不穩定,加之客戶不成熟的消費心理,保險的意義和功能受到邊緣化,在風險和損失發生後,消費者對保險行業失去信心。而且,如果引發大面積的退保,對行業將是致命的災難。”因此,朱仲群在2005年長城保險成立之初便做出了三年不做投連的決定。 與長城保險英雄所見略同的還有新華保險,雖然2007年11月新華保險曾推出新版投連險,但其後的銷售規模卻相當少。其産品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的目的僅僅在於完善産品線。”
立足保障、回歸主業
早在2007年,新華保險就開始對市場變化可能産生的風險和機遇進行全面分析。“一個專項工作小組開始每月定期作市場分析,研究的核心議題只有一個——資本市場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機遇。”新華保險新聞發言人、戰略管理中心主任孫玉淳説。研究的結果是新華按耐住了“規模飆升”的誘惑,立下“堅持保險本源”的主基調,堅持以分紅、傳統型産品為主的産品結構,並大力發展銀代期交業務,繼續促進銀代業務轉型。 尤其在銀行業務方面,新華保險力求改變以短期躉交型産品為主的業務結構,加大期交産品銷售力度。“期交業務能為企業帶來穩定的現金流,雖然對銀保渠道而言,銷售專業性不夠和客戶挖掘欠深入等特點,使躉交産品更容易成為主流,但我們的策略是,堅持在銀保渠道大力推進期繳業務,以此形成又一個重要支柱。”孫玉淳説。 據了解,截至2008年10月,新華保險銀代期交保費收入同比增長高達836%,且保費平台仍在逐月走高,銀保期交業務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新華保險至關重要的“支柱性業務”。 與新華類似,長城保險的銷售基點也是立足於保障型産品。“公司三條主要業務線中,個險和團險95%以上賣的都是保障型産品;銀保由於渠道的原因,也在賣萬能險,但在規模上卻進行了嚴格的約束。”朱仲群告訴記者,由於業務發展平衡,截至今年11月底,長城保險整體投資收益率達到4.99%。面對今年三季度國內保險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僅為2.1%的數據,長城保險交出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
培養合格的營銷人員
當2005年朱仲群初到長城時,曾作出了公司開業前三年決不做投連險的承諾。對此,他解釋道,投連險本身並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它對營銷人員的素質有着極高的要求。“營銷員需要有足夠的理財知識,懂得選擇合適的客戶,這是在源頭上控制風險。否則,一旦資本市場風雲突變,聚集的風險便會不可避免的集中爆發。” 因此,他選擇用三年的時間去培養合格的營銷人員。“雖然這會對保費收入産生一時的影響,但卻從源頭上避免了公司業務規模的大起大落,也是對客戶負責任的體現。”朱仲群強調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