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最新出版的《中國産權市場年鑒》進行的統計匯總,中國産權市場的交易創新正在加快,金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産權的進場交易量不斷增多,産權交易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等新型資本的結合日趨緊密。與此同時,産權市場的統一監管及統一市場建設正在深化。這些動向的背後意味着産權市場的成熟和規範。
市場結構:“兩降一增”
據最新出版的《中國産權市場年鑒》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産權市場共計完成産權交易3.57萬宗,同比上升6.49%;成交金額總計超過3512億元,同比增長近10%,佔當年全國融資總量的6.6%。 據主持編寫市場年鑒的相關專家分析,在産權交易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的過程中,市場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轉型,具體表現在“兩降一增”,即國有産權交易佔比大幅下降、協議成交項目佔比下降、異地間交易項目佔比增加。 從市場交易標的屬性來看,國有産權交易佔比大幅下降,非國有産權交易則大幅上升。按成交金額統計,去年全國産權市場上國有産權交易佔比為59.08%,同比下降17.18個百分點,非國有産權交易佔比由上年的23.74%上升至40.92%。 從産權交易方式來看,協議成交項目進一步減少。去年,全國協議成交項目佔總成交宗數的52.29%,同比減少8.77個百分點。掛牌公開競價交易等市場化程度更高的交易方式正日益為市場所接受。 從産權交易地域來看,異地間交易項目不斷增加。去年異地成交宗數和成交金額分別佔全部交易的13.11%和15.05%,同比分別增加2.18個百分點和0.45個百分點。
産權市場上的“新面孔”
隨着産權市場的深化發展,其市場的覆蓋面和包容度快速提升,市場上的“新面孔”不斷涌現,不僅表現在交易內容的變化上,也表現在市場參與主體的多樣化上。 為了推進和規範金融股權交易,財政部頒佈並實施了《金融類企業國有資産産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在此基礎上,又頒佈了《金融企業國有産權評估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這表明金融類國有資産進入産權市場進行交易的框架制度正在形成。去年僅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一家,金融類産權交易金額就達208.68億元。北京産權交易所也正在積極醞釀對金融資産業務領域進行進一步整合。 與此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進場交易處置的呼聲也在高漲。北京市、重慶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等省份都正式下發政府部門文件,明確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處置必須進場交易。北京市規定,各行政事業單位需處置的國有資産,包括房屋建築物,機動車,單價原值10萬元、批量價值原值20萬元以上的資産,必須進場交易。 産權市場還成為國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髮現優秀投資項目的重要市場&&。産權市場大量的優質産權項目資源大大降低了這些新型投資資本的搜索成本,産權市場的企業並購重組功能也同時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渠道。
“統一市場”開始邁步
記者在與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研究機構人員接觸時了解到,由於産權市場的規模、容量的擴大和綜合性特徵的日益明顯,其“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內在動力正在加大,而政府部門對這個市場的統一監管也在實質性啟動。 去年以來,在國務院國資委牽頭組織下,中國産權市場的統一監管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國務院國資委在建立了“企業國有産權交易信息監測系統”之後,迅速把這一系統的全國聯網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準備逐步將全國産權交易機構全部納入其監測範圍。 與此同時,國務院國資委又相繼&&了一系列進一步規範“進場交易”的政策法規,並在今年2月下發了《關於建立中央企業國有産權轉讓信息聯合發布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全國四家中央企業産權交易試點機構共同選擇一家以上全國性經濟或金融類報刊發布中央企業國有産權轉讓信息,中央企業國有産權轉讓項目的具體情況由四家交易機構在其網站的“聯合發布信息專欄”同步發布。四家交易機構還在上海簽署了共同建設統一交易制度體系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四方將建立聯合工作組,建立起聯合磋商機制,共同制訂四方統一的交易制度體系。這標誌着全國産權市場統一交易規則系統工程正式啟動。 (據新華社上海10月6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