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光大銀行從今年3月初就停止發行打新股産品了。下半年是否會重新推出完全要看市場行情。”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副總經理張旭陽25日向記者介紹。 隨着新股頻頻跌破發行價,從年初開始,銀行打新股産品的發行量和發行頻率急劇減少。打新股産品——這種基於資本市場制度缺陷而産生的理財産品,究竟能走多遠? 據統計,去年發行並已經到期的26款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8.5%。西南財大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指出,儘管目前這類理財産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仍在11%左右,但資本市場的調整已經使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喪失了吸引力。 西南財大信託與理財研究所和普益財富網最新發布的銀行理財産品報告顯示:5月份,32家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産品382款,較上月增長8.5%,且多為固定收益型理財産品,佔總發行數量的比例高達80%以上。與之相反,5月份僅有兩款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發行,佔銀行全部理財産品的比重不足1%。 今年1至4月份,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發行了103款,短短3個月後,此類理財産品的境況就完全不同。這和資本市場的行情直接相關。 去年的牛市行情中,銀行打新股産品成了“收益率之冠”——新股上市首日多數大幅上漲。尤其在去年8月,宏達經編、中核鈦白上市首日分別大漲538.1%和500.9%,隨後上市的方圓支承首日大漲478.8%,榮盛發展、西部材料、北緯通信和江蘇通潤首日漲幅也在200%到400%之間。這樣的行情之下,銀行打新理財産品2007年平均收益率達到驚人的18.5%,部分産品甚至超過30%也在情理之中。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打新股類産品發展較快與資本市場一二級市場之間有很大差價的制度缺陷有關。張旭陽則指出,我國的金融管制創造了一些無風險套利機會。 信託公司的專業人士向記者分析,決定申購收益的重要因素——中簽率,與資金規模有密切關係。經過測算,只有當申購資金規模超過1500萬元時,中簽可能性接近100%,申購資金才能體現規模優勢,達到較高的利用效率。 有過“打新股”經驗的投資者會知道,個人單獨申購的成功率很低,即便能夠中簽,長期來看實際造成了資金的空閒和浪費,攤薄後平均收益率則更低,這就是人人皆可參與網上申購的缺點。 而通過信託集合資金網上申購後,利用信託的專業經驗和資金規模優勢,若按一年參與40隻新股申購計算,扣除信託報酬之後,投資者的累計收益率在3%-6%之間,此收益已比個人單獨申購提高了一個層次。 不僅如此,2006年9月,證監會新公布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生效,該辦法規定,信託公司發行的集合信託計劃可作為IPO的配售對象。至此,信託計劃正式獲權參與新股網下配售。集合信託計劃取得新股網下配售資格後,預期收益率將會在網上申購的基礎上大大提高,收益率區間將提高至原來的2倍甚至3倍多。 上述情況造成了包括銀行理財産品在內的大量資金涌入新股申購行列。Wind資訊數據顯示,2007年全年信託“打新”産品累計資金超過9000億元,新股申購資金動輒過萬億元的情況時有發生。中石油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創紀錄地達到3.3萬億,而中國中鐵又把這一紀錄提高到3.37萬億。 “打新股産品是中國目前市場和經濟運行特殊情況下所出現的産品。我覺得隨着市場的規範,打新股的産品還有多大生存空間,需要在下一階段密切關注。”連平在25日由東方財富網主辦的“2008第一屆銀行理財高峰論壇”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