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保險機制出臺提速
    2008-06-10    本報記者:陳聖莉 實習生:殷丹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汶川地震引起了人們對于巨災保險制度的普遍關注。在近日召開的“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上,復旦大學保險係係主任徐文虎表示,國家今年會啟動巨災保障機制的研究設計。
  據中國保監會的統計,截至6月7日,保險業共接到地震相關保險報案24.9萬件,已付賠款2.81億元。然而,相對于專家估算的數千億元經濟損失來説,這個數字無異于杯水車薪。巨災保險制度的缺失,讓中國保險業在巨災中沒有發揮出相應的風險承擔作用。

巨災保險機制構建加快進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次地震給中國保險業帶來一個機會,國家會就此來提倡、支援建立巨災保障機制。”徐文虎在會上説。
  徐的估計與此前國內官方機構的表態不謀而合。5月29日,中國保監會政策研究室綜合處副處長吉昱華在2008年度巨災風險研討會上表示,“保監會目前正在制定數據採集標準,第一套巨災風險數據採集標準主要覆蓋地震、洪水和颱風,計劃于2008年底完成。”
  據了解,這一項目是保監會與世界銀行聯合進行的“中國巨災風險管理制度設計與實證研究”課題的一部分。吉昱華稱,民政部、財政部及部分再保險公司也加入了這一數據標準項目的研究,標準化的數據將包括巨災損失數據和保險交易數據兩大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亦于不久前撰寫了一份內部調研報告,建議應盡快明確政府和商業保險機構在巨災保險機制中的職能和角色定位。
  與此同時,瑞士再保險公司宣布,公司目前正在與四個亞洲國家進行商討,推銷其巨災保險。雖然瑞士再保險公司不願透露參與談判的亞洲國家的名字,但它在今年早些時候出臺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2007年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發生在孟加拉國、印度、中國和巴基斯坦這四個亞洲國家。
  另據相關媒體報道,全國人大財經委將在6月初對巨災保險進行專題研討。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高層即將專題討論巨災保險體制,巨災保險機制的構建有望提速。

建立巨災保險共同體

  慕尼黑再保險中國區人壽總經理張路群在論壇上説:“再保險公司在巨災保險體係中的角色相當特殊,且無法取代。今年年初的雪災和近日的地震尤其凸顯了這一點。”
  據張路群介紹,面對巨災,國際再保險公司通常會借助豐厚的資本金儲備、全球分散風險的能力和豐富的風險管理能力,把直保公司難以承受的風險轉變為可承擔的風險。與此同時,再保險公司還會通過發行巨災債券的方式將風險轉移給投資者,有效地減少巨災衝擊,提高保障的程度,從而形成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和政府機構共同分擔的框架。
  瑞士再保險公司的自然巨災風險專家周俊華博士最近給中國保監會遞交了一份報告——《國外巨災保險的主要模式及瑞士再保險關于巨災保險的意見和建議》。報告建議中國未來可以考慮建立巨災共同體計劃,實行共保。
  巨災共同體的核心思想是:根據損失的大小,所有利益相關方,包括個人、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政府等在承擔災害損失的時候扮演不同的角色。周俊華介紹説,在損失很小時,由購買保險的個人自己承擔免賠額以內的損失;發生中小型災難時,保險公司承擔大部分損失;而對于重大自然災害,則由再保險公司或由資本市場承擔大部分損失。如果發生罕見的自然巨災損失,金融行業無力提供足夠保障時,政府可以參與進來,成為最後的保險人。
  張路群在會上説,由于地震、海嘯、颶風等自然災害損失巨大,幾乎沒有任何一家直保公司能夠單獨承擔。因此,保險公司需要做到自身的風險防范,充分利用再保險公司分散和轉移風險,給人們提供全面、合理的保障。
  “保險行業、保險公司的專業所在就是對風險的管理,”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傳部副總經理盛瑞生在論壇上表示,汶川地震之後,保險公司發現其在風險的識別,尤其是風險的發現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新風險的識別、發現後能否産品化,風險可否把握等。

  相關稿件
保監會:十六家保險中介機構上月退出市場 2008-06-06
警惕地震保險“擦邊球” 2008-06-06
工行天價索賠,保險吃得消嗎 2008-06-05
專家提醒:購買投資型保險應避免三個誤區 2008-06-04
政策性農業保險有“三盼” 200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