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5-05 記者:王建威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哈爾濱電
近期人民幣理財産品銷售趨熱,但由於一些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不規範,投資者風險頻現。專家認為,各大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産品良莠不齊,投資者應防範投資風險,投資時要選擇旗艦公司的旗艦産品。 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姚鳳閣介紹説,目前,一些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産品不夠規範,出現了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理財産品,這就要求在主管部門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規範、監督的同時,投資者自己也要加強防風險意識: 一是收益率上不要被“忽悠”:要弄清理財産品廣告中的收益率是年收益率還是累積收益率;産品是否代扣稅;廣告中的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實際收益率。 二是投資方向不要被“搞暈”:要清楚人民幣理財産品募集到的資金將投放於哪個市場,具體投資於什麼金融産品,這些決定了該産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 三是流動性不可“忽視”:大部分人民幣理財産品的流動性較低,客戶一般不可提前終止合同;少部分産品可終止或可質押,但手續費或質押貸款利息較高。 四是挂鉤預期莫“糊塗”:如果是挂鉤型理財産品,應分析所挂鉤市場或産品的表現,挂鉤方向與區間是否與目前市場預期相符,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