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健康狀況事關民生
    2008-04-23    本報記者:張漢青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大盤跌跌不休何時止,市場‘底’究竟在哪?”當下,全國數以億計的投資者都發出了相同的疑問和困惑。若從去年10月份6124點的股市巔峰算起,到目前3100多點為止,滬指已經跌去接近50%,大盤指數五六個月的下跌幅度接近2005年前四年的下跌幅度。其間,滬深兩市逾10萬億元市值“蒸發”殆盡,大批個股股價慘遭“腰斬”。
  根據專家的推算,由於這輪市場調整時間短、速度快、跌幅大,使得被套牢的股民人數比此前5年的漫漫熊市還要多。面對市值的屢屢縮水,眾多中小投資者倍覺無助,甚至感到了“炒股就像遭搶劫”的痛苦。
  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從我國小康計劃的邁步,到十七大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實質上這都是為解決民生問題。央行上海總部研究員、著名金融觀察家顧銘德&&,“股市興衰不僅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而且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十七大討論中也提出,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是多個領域的共同問題,其中也包括證券市場。
  從2005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以來,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偉大的轉折。剛剛過去的2007年,境內證券市場籌資達7728億元,超過前六年之和,其中首發融資4595億元,居全球市場之首。客觀地講,證券市場現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經濟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銀行及部分企業的融資,都是從證券市場獲取的,而證券市場,又是以大眾投資為基礎的。
  信達證券研發總經理呂立新認為,股市屬於虛擬經濟範疇,但它從來都是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的。當股票市值達到相當規模以後,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覷。相關數據顯示,在這輪調整之初,以滬深兩市總市值計算,我國經濟的證券化率已經開始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這意味着我國股市將對實體經濟變量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證券業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正在不斷增加。
  對於人民群眾尤其是城市居民來説,股市是一個很大的民生問題。這個判斷更直接的理由就是:中國從此前的溫飽水平進入到目前人均收入2000美元以上的小康社會,居民收入用於財産性投資的比例逐年提高,有數千萬個家庭擁有家庭金融資産,無數老百姓省吃儉用、可以説是把血汗錢換成了無紙化的股票或基金,大部分城市居民與股票市場先後發生了無法割裂的經濟利益&&。權威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股票開戶數和基金開戶數已經雙雙過億。顧銘德坦言,“政府所關心的民生問題中,股市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
  根據業內人士的判斷,目前中國股市的一個很大的國情就是散戶眾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投資者是中低收入階層,他們往往處於知識和信息弱勢的一端。所以,股市一旦大跌,損失最為慘重的往往也是這一群體。
  而對於一個將一部分或大部分積蓄投入到證券市場的家庭來説,股市一旦走熊,這個家庭就很可能落入“學費繳不起”、“好藥吃不起”、“房子買不起”等窘迫境地,政府所給予老百姓的實惠很可能在無形中被股市裏的“熊”吞噬掉,到頭來政府還得不斷加大對民生問題的投入。有可能從而形成一個既失公平又失效率的負向循環。
  分析人士指出,從目前的國情出發,不難看出,股市的健康狀況是事關民生大計的問題。所以,面對當前日漸迫近的牛熊轉換,面對當前股災或將到來的巨大隱憂,應當迅速考慮政策調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維護投資者利益才是一切股市政策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相關稿件
[股市•2008-04-21]紐約三大股指漲跌不一 2008-04-23
[滬深股市•2008-04-22]滬深股指探底回升 2008-04-23
將股市糾偏工程進行到底 2008-04-22
重組不是股市的救命稻草 2008-04-22
股市暴跌令居民財産性收入縮水 2008-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