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深股市總市值超越30萬億元,IPO(首次公開發行)規模高達4470億元,投資者開戶總數突破1億戶……一串令人瞠目的數字,勾勒出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的輪廓。 伴隨一輪前所未有的牛市,資本市場漸漸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中心舞&”。
業績增長奠定牛市根基
當上證綜指以2728.19點開始2007年的歷程,沒有多少人可以預見它可以在短短10個月後攀上6124.04點的歷史高位。不過,上市公司業績實現超常增長,已經成為當時市場參與各方共同的預期。 事實證明,良好的基本面確實成為這一輪行情最大的推動力。數據顯示,2006年滬深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總額較上年增長46.8%。2007年一季度這一指標同比增長幅度高達98%以上。此後的兩個季度雖然有所回落,但仍高達60%以上。 “從‘5 30’以後市場熱點由低價股和所謂題材股向藍籌大盤股演變,到10月16日上證綜指創出6124.04點的歷史新高,股指的持續拉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上市公司業績超出預期。”宏源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程文衛説,業績增長奠定了牛市最堅實的根基。 來自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觀點認為,除了業績屢超預期,這一輪市場運行的另一大驅動因素來自於百姓理財意識的復蘇。“長期以來的實際利率為負的狀況,短期內改變的可能性很小,這使得投資需求暴增。”華安基金首席投資官王國衛説。
融資規模跑贏全球股市
一邊是藍籌大盤股次第登陸,一邊是中小板不斷擴容。2007年,120家上市公司完成IPO,讓中國股市在融資規模上跑贏了全球股市。 據初步統計,當年的120隻IPO中,主板發行24隻,中小板發行96隻,募集資金總額高達4470億元,繼2006年之後,再次位居全球各資本市場之首。加上增發等再融資,A股市場全年融資額接近7300億元。 來自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中國A股市場有史以來融資規模前十大的IPO項目中,有7家為2007年新上市的企業,其中中國石油、中國神華和建設銀行分別以668億元、665億元和571億元位列前三甲。 2007年,共有12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超過100億元。佔總數10%的上市公司完成了85%的IPO融資規模,顯示一大批關乎國計民生的特大型企業在2007年登上了中國內地資本市場這一新的舞&。
資本市場走上經濟“前&”
12月26日收盤數據顯示,滬市和深市的總市值分別達到267810億元和56197億元,兩市總市值已高達324007億元,相當於2006年GDP的1.54倍。 而按照12月26日的收盤數據,中國石油以5.77萬億元的總市值穩居“A股第一權重股”,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石化的總市值也超過了2萬億元。 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18日,滬市總市值在100億元以上的公司有210家,流通市值超過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由2004年底的6家增至96家,其總市值、流通市值分別佔滬市總體的八成和六成。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前不久舉行的一個論壇上説,在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的同時,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增強,服務國民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國企業通過境內資本市場籌資總額超過18189億元,在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的同時,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進一步發揮;截至今年11月底,上市公司已達1532家,中國石油、工商銀行、中國神華等一大批企業規模大、盈利能力強的上市公司成為所在行業的排頭兵,中小企業板塊上市公司達到190家,有力支持了一批成長性好、科技含量較高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從2003年至2007年期間,逾600家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通過資本市場價格信號有力地推動了企業重組和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2004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達2490億元,3年平均現金分紅佔當年凈利潤的比例均為40%左右。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隨着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發行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股權激勵機制的逐步構建,券商業績的扭虧為盈以及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已經從中國經濟的後&走向前&,並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舞&。
牛市之中警惕非理性
2007年,中國股市因一波罕見的牛市備受全球矚目,也因同時暴露出的盲目和失衡,讓諸多理性的市場人士為之擔憂。 從股指的全年走勢中,人們不難發現許多非理性的痕跡。進入2007年後,上證綜指在短短1個多月內突破了3000點整數關口,5月份又再破4000點。“5 30”印花稅政策的&&讓滬指單日跌幅高達6.50%,6月4日更出現8.26%的巨大跌幅。此後,上證綜指僅用了短短33個交易日就完成了從5000點到6000點的跨越,並迅速攀上6124點的歷史新高。然而此後的一輪大幅下挫和反復調整,又令滬指在11月創下了-18.19%的13年來最大單月跌幅。 “回顧2007年,中國股市屢屢經歷猛漲急跌。”財經觀察家侯寧説,這一特點既反映了中國股市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所具有的潛力和活力,同時也暴露出個股流通盤過小、籌碼供應不足帶來的弊端。 實際上,中國股市的非理性遠不止表現在股指上。績差股憑藉朦朧消息頻頻成為市場追逐的熱點,權證屢屢遭遇游資惡炒,權重股行業集中度過高導致股指“失真”現象加劇,初涉理財領域的投資者注重短期業績而使基金髮行和持續營銷遭遇“冰火兩重天”…… 回顧即將過去的2007年,中國股市既有“艷陽高照”,也有“風雨交加”。但經歷了這一年的磨煉之後,投資者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資本市場將以更理性的姿態走入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