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專家提醒:慎選新股類理財産品
    2007-11-26    記者:呼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訊 隨着近期國內股市的震蕩調整,多家銀行陸續推出的新股類理財産品的銷售火爆。理財專家提醒,“打新股”類産品是當前較好的短期理財産品,但要在風險成本權衡後再做投資決定。
  在股市的波動面前,基金市場開始顯現抗跌性較強的優勢。近期,集合申購新股類理財産品尤其受到關注,甚至被不少投資者視為資金的“避風港”。理財專家人士建議投資者,申購新股類理財産品要注意到它的短期性投資特點,並綜合分析到其流動性風險、本金風險、收益率風險和手續費繳納等因素,並非人人適合。
  上海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高級理財經理、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認為,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作為短期理財産品多數不可提前支取、不能質押貸款,投資者應當首先意識到它的流動性風險。投資者簽約一旦生效,就必須在産品到期後才能取出,如果其間急於用錢就會遇到麻煩。同時,市場上還有一類可提前支取的“打新”類理財産品,但資金的使用效率會下降,收益會相對較低。
  同時,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合同上一般約定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就意味着存在本金風險。就是如果發生新股開盤價低於發行價的情況,投資者的本金會出現一定程度虧損,尤其是大盤新股中簽率奇高的時候。儘管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投資者仍必要在投資前了解。
  針對許多銷售機構提出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的較高“預期收益率”,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注意收益率風險。由於“預期收益率”的預期性,投資者要注意到收益區間的範圍以保持謹慎的樂觀,對股票的質地和發展前景應更加注意分析。
  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注意,基金和股票按交易額來收取手續費,打新類理財産品一般都是在收益中扣除,按照收益比例收取或者是在達到一定收益率等條件下由管理方按收益的一定百分比收取費用。因此,投資新股類理財産品也要因人、因需而定,經過全面權衡分析後再進行投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