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商業銀行自19日起正式開通小額支付系統跨行通存通兌業務。這項業務的開通可為百姓帶來哪些好處?是否懷揣一本存摺即可走遍全國?百姓對標準不一的收費有何建議?
緩解銀行“排隊難”與“現金搬運”
銀行“排隊難”一度是百姓與銀行都感到撓頭的問題。與此同時,由於不能跨行存取款,大宗現金不得不從不同銀行間來回“搬家”。 中國銀行個人金融部高級經理牛彩雙説:“跨行存取款業務的開通,無論你持有哪家銀行的存摺,都可在當地甚至全國的一家銀行網點,即時辦理存款、取款和查詢等業務,這無疑將會消除‘排隊難’和‘資金搬運’的煩惱。” 此前,銀聯卡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通存通兌,但只能在ATM機上通存通兌,不能在櫃&操作。此次跨行通存通兌的推出,使客戶可持銀行活期存摺、借記卡在各家銀行網點通存通兌,同時彌補了ATM機取現的限制(最高2萬元),可以更方便地實現在不同銀行間大額轉賬。 不過,由於並不是所有的銀行網點都開通了此項業務,目前懷揣一本存摺尚不能解決涉及賬戶的全部銀行業務,實現“一折(卡)在手,走遍神州”。
銀行間利益分配製約網點共享
小額支付系統通存通兌業務的開通,可方便銀行網點資源共享,因而受到網點較少的中小銀行的普遍歡迎。但是,對於大型銀行來説似乎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 一家國有大型銀行的個人金融部負責人&&,小額支付系統的推廣,有利於小銀行借助大型銀行的巨大網點資源發展自己的業務。開展跨行業務需要與其他銀行聯網運行,運營成本可能會提高。儘管跨行辦理通存通兌業務將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但收費標準尚沒有統一,此項業務在推廣過程中將會面臨一些具體的問題。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小額支付系統的推廣,不僅受各家銀行網點分佈不均影響,還可能改變利益分配方式。使用小額支付系統後,銀行必須付給央行一定比例手續費,代理行和開戶行的費用如何分成目前也沒有具體細則,再考慮到開戶行所付出的成本、客戶的流失等機會成本,國有大型銀行的積極性因此並不高。
手續費過高可能限制推廣
19日中午,記者走訪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在北京的營業廳,除民生銀行總行營業廳有一名客戶辦理此項業務外,其他營業廳尚無顧客辦理。當記者諮詢時,多數營業員並不推薦此項業務,同時建議記者“慎重考慮能否接受高手續費”。 各行公布的跨行通存通兌手續費並不相同。國有銀行收取交易金額的1%,最低10元,最高200元,只有中國銀行收取交易金額的1%,最低1元,最高100元。交行、光大等股份制銀行大多收取交易金額的0.1%至0.2%。 在民生銀行總行營業廳,一位客戶對記者&&,跨行通存通兌的手續費有些高,與使用銀行卡相比顯得不划算,如跨行取1萬元,需交100元或幾十元手續費,而從ATM機取款只需支付幾元。 中行一位李姓客戶&&,自己持有國有銀行的存摺,沒必要辦理跨行通存通兌,因為國有銀行的網點分佈廣泛,存取款方便。 在工行西單北支行營業廳,一位姓王的客戶對記者説,儘管此項業務的開通為大家提供了方便,但手續費過高。與其支付較高的手續費,還不如“打車”去開戶行取錢。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跨行通存通兌業務開通為客戶提供了更多選擇,但手續費過高可能會限制其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