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早在10多年前國內股市剛剛開張時,就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美國老太太在退休之時用5000美元退休金買的可口可樂等股票,到她去世時已經增值到1000萬美元。隨着時下中國股市進入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這則故事更像事後“諸葛亮”那樣在倒敘着,崇尚價值投資的中國股民也同樣在尋覓着這種可以養老的股票。 所謂可以養老的股票,是指一個靠工資收入的年輕人,在滿足了自己生活必須後,將積蓄投入股市中,將來退休之後,憑着持有這些股票就能過一種無憂的生活。 “股神”巴菲特經過40多年的打拼,成為世界富豪。他的經驗是“尋找超級明星股”。儘管中美兩國股市不盡相同,但巴菲特的成功經驗,仍值得置身於股海尋找可以“養老”股票的中國股民借鑒。要想在深不可測的股海中有擁可以讓人養老的股票,持有人既要敢於買入,還要一路持有,這兩個因素是缺一不可的。在香港股市,這樣的話題總離不開那個在任何時候買入都是對的,而任何時候賣出都是錯誤的“滙豐銀行”,就這麼一隻股票就改變了許許多多中小投資者的命運,這樣的股票便可以稱之為足以讓人養老的股票。 尋找能夠養老的股票,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方面要求:一方面,能否拿得住股票對投資者意志是一種考驗,股票如果僅僅是擊鼓傳花的游戲,那就無所謂尋找可以養老的股票,賺一筆是一筆;另一方面,要找到能持久發展並持續給投資者帶來優厚回報的上市公司,是基本前提。在過往中國股市17年中,給投資者優厚回報的公司很多,但大多數公司業績都不持久,相當部分上市公司各領風騷三五年,龍頭股很多,但大部分都成了龍頭蛇尾,不要説百年老店,10年老店已經鳳毛麟角。此外,這種能夠讓人養老的股票需要滿足大盤條件。有股票翻了幾十倍甚至於幾百倍的故事,但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小盤股上,受眾面很小,不具代表性,只有受眾面廣才能真正“讓投資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