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警鐘]專家提醒理財産品並非定期存款
    2007-08-27    本報記者:劉振東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多數理財産品收益率沒有宣傳的那麼高,專家認為應建立理財産品評級機制,看清銀行理財産品最低收益率

  哈爾濱尚志市市民劉鋒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購買的四年期“保值升值”外匯理財産品,竟然“年無寸金”。對此,專家提醒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産品,一定要看清最低收益率。

“日進鬥金”變成了“年無寸金”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2004年9月16日,劉鋒在某國有銀行尚志支行購買了6.8萬美元的四年期理財産品。該産品每半年為一個收益期,第一年固定投資收益率高達4.30%;第二年至第四年收益率與美元LIBOR挂鉤,具體做法是:為每個收益期設定一個LIBOR觀察區間,如果當天的LIBOR處於觀察區間內,就按4.30%的年率計息,否則當天收益為零。
  劉鋒僅第一年收到了回報。此後,受美元加息等影響,美元LIBOR利率持續走高,沒有一日處於觀察區間。這意味着“日進鬥金”變成了“年無寸金”。同時受人民幣升值影響,劉鋒6.8萬美元的本金也在不斷貶值。而根據此前協議,産品四年內不能提前贖回。劉鋒只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資産縮水!
  “按照合同約定,有賺有賠,我都認可。但是銀行不能不提示風險,還説這個産品‘保值增值’,現在我的錢還貶值了。這不是虛假宣傳嘛!”劉鋒先後向尚志銀監辦、尚志市工商局等部門投訴,並向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法院判決尚志支行存在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須向劉鋒返還本金6.8萬美元,賠償本金匯率損失人民幣37516元,投資收益損失4255美元。
  目前,市場上不但有和Libor挂鉤的浮動理財産品,還有歐元對美元匯率、港股、農産品期貨等各種産品,銀行的營業大廳裏隨處可見這些産品預期最高收益率12%、21%……的宣傳語。
  “多數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沒有宣傳的那麼高,很多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是‘幻象’”。在對近900個理財産品進行綜合分析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説。他建議,應當公布這些産品的“預計的最低收益率”,還應效仿基金建立理財産品的評級機制。

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

  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讓人眼花繚亂,相關提醒大家不得不看。
  首先不可迷信保本承諾,理財産品並非定期存款。銀行給出的一般是“保本策略”和預期收益率,和普通民眾認為的“保本”大相徑庭。要注意查看是否有“非本金保證型理財産品”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僅供客戶參考,並不作為銀行向客戶支付理財收益的承諾;客戶所能獲得的最終收益以銀行實際支付的為準”等提示。
  二是沒有100%的安全。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
  三是要計算管理費。在一些新發的理財産品條款中,管理費和報酬提取條款的規定值得投資者重視。凈收益是將理財産品收益總和減去各類管理費和報酬提取金額後的最終收益,因此各類費用收或不收,收多少將直接關係到理財收益。
  四要關注終止條款。在一些預設條件相對靈活的理財産品設計中,引入銀行提前終止條款。一旦觸發提前終止條件,投資者可以在較短的期限內獲取約定的收益,但是産品就此終止。

  相關稿件
銀行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期貨挂鉤理財産品 2007-08-27
公司債:穩健理財新選擇
2007-08-27
玖富理財舉辦2007企業家投資理財論壇 2007-08-27
股市漲落不定 哈爾濱市民青睞信託型理財産品 2007-08-24
德意志銀行在京滬推出挂鉤農産品理財産品 200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