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資料照片 | 看著宣傳單上高達20%的預期收益率,白領趙先生不禁心動在年初買了某銀行的理財産品。然而,前兩天那期理睬産品到期時,趙先生卻發現它的收益水平遠低於銀行的宣傳。 隨着最近股市的震蕩,各家銀行都加快了理財産品的推出速度。在各家銀行的營業網點,理財新品的宣傳海報依然醒目,其中,高達20%的預期收益率格外引人注意。而此前,國內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最高年收益率大多在5%左右,超過10%的都屬鳳毛麟角。
與股票或指數挂鉤
記者發現,這些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産品,都是與股票、股指或商品指數挂鉤的結構性産品。而以往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産品,都是投資於貨幣市場上的固定收益債券等低風險的品種,只能有略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收益水平。 自中信銀行首推打新股的人民幣理財産品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等也陸續推出了打新股的理財産品,這些打新股理財産品的市場銷售一片火熱。 雖然各家銀行的打新股類理財産品名稱各有不同,但其運作模式基本一致,即由銀行發售理財産品募集資金,並將資金委託信託公司作一個信託計劃,信託公司再以機構投資者身份參與新股申購。這些理財産品進入運作期後,如遇到新股發行的時候,所有募集資金就會參與申購,而在沒有新股發行的時候,這些資金就會投資一些債券、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保證資金的利用率和收益率。 除了打新股之外,國內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更多是結構性理財産品,即與某些股票的價格波動、股市或者大宗商品的市場指數挂鉤——中行的“匯聚寶”有“高折價優質H股挂鉤型”美元産品;深圳商行的“盈豐理財”有“美元12個月股票挂鉤”産品;招行“金葵花”有“高盛農産品指數表現聯動美元”産品等等。
高收益伴隨高風險
與普通銀行理財産品3%的收益相比,挂鉤股票、指數的結構類理財産品收益更加誘人,銀行宣傳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在10%至20%。 正是較高的收益率,成為了這類産品的賣點。例如,光大銀行五一期間推出陽光理財資産管理計劃“同贏六號”,預期年收益為4%至12%。該産品主要投資於國內A股市場首次發行新股申購、可轉債發行申購。招行新推出的新股申購六期理財計劃,其預期收益率最高也達12.8%。民生銀行的“好運套餐二號”産品,預期年收益率也在5%至15%。該産品由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産品和資産管理類理財産品兩部分組成,投資佔比各為50%。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伴隨着A股市場重啟IPO,銀行爭先恐後地猛推“打新股”理財産品,且把收益率標得一個比一個高,但目前申購新股資金量增長太快,將使得中簽率會繼續下降,面對已經翻了倍的變化莫測的大盤,必須理智面對存在的風險,此前就有銀行就曾遭遇誇大宣傳投訴。去年10月份,某銀行曾推出了以新股申購為主要投資方向的理財産品,當時宣傳的預期收益率達10%,結果因為新股暫停發行,導致收益率遠低於10%。 業內人士指出,很多投資者對理財産品特性了解不多,實際上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都有一定風險。很多銀行理財産品宣傳材料中關於收益的概念繁雜。真實的情況是所謂的最佳收益率和預期收益率並不等於實際收益率。對於“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只能獲得合同承諾的收益,而一些“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高風險投資産品,投資者的本金可能會因市場變動而蒙受重大損失。此前國內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産品一般年收益率為3%至4%,外匯産品一般年收益率在5%左右。儘管一些“打新股”型人民幣理財産品目前預期收益水平較高,但若趕上股市震蕩,此類産品也是具有相當大的風險。
預期高收益看得到未必摸得着
雖然各家銀行都把高收益作為賣點,可是這些高收益卻得之不易。 深圳發展銀行今年一月份以“流光溢‘財’”宣傳語推出的三款高收益“理財精品”。其中,“聚財寶飛越計劃07年1號”預期最高年收益率15%、“聚財寶超越計劃07年2號”預期最高年收益率16%、而“聚財寶超越計劃07年1號”預期最高年收益率高達19%。 然而,據該行的客戶經理自己也承認,能實現最高收益的可能性確實比較低,該行測算大約只有8%至13%的概率能達到如此高的收益。他同時也&&,如果投資失策,投資者購買的這些理財産品收益也有可能為零。 社科院金融所“理財産品評價項目組”,不久前發布的《IFB銀行理財産品發展及評價報告》,也顯示不少銀行理財産品有誇大受益之嫌。這份報告依據預期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對69隻人民幣理財産品和503隻外幣理財産品進行了評價。
評價結果顯示,在挂鉤型産品中,有32%的産品,其預期收益比銀行預計的最高收益率低10%以上;另有近13%産品,預期收益率比銀行預計的最高收益率低50%以上。如去年8月至11月間到期的兩萬元一年期五款産品中,有兩款收益率為2.152%和1.05%,低於同期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水平;某銀行已到期的匯率挂鉤型産品中,有八期産品實際年收益率小於1%,17期産品年收益率低於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 “不要輕易迷信銀行的打新股理財産品,凡是跟股市挂鉤的産品,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南京大學教授杜亞斌認為,將預期收益率標得如此之高有明顯誤導投資者的嫌疑,銀行的廣告宣傳不應只講可能的收益,卻避而不談潛在的風險,在美國、歐洲等國家,銀行推出的此類理財産品更注重向客戶強調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