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金融機構應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2007-06-07    記者:方燁 張莫    來源:經濟參考報
  6日,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在天津濱海新區開幕。新華社記者 劉海峰 攝
  本報訊 “應該允許金融機構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6日在天津舉行的“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2007年中國並購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毫不隱諱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是中國高官首次在公開場合對這一問題做出明確表態。
  “今年6月份生效的《合夥企業法》應該説引入了有限合夥制,這為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等機構投資人介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造了條件,監管者應順應形勢及時修訂法規。”吳曉靈説。
  隨後,在會上,吳曉靈特別強調,她所提到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是指産業基金。據她介紹,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可以簡單地分為産業基金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兩大類。産業基金主要投資於成熟技術和成熟企業的股權,能夠給企業帶來技術,培育人才。但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是投資於證券二級市場,投資不是以收購、兼併為目的,只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産生間接影響。尤其是其中有一類被叫做對衝基金的,投資策略比較激進,對於證券的影響難以估量。因而,當前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急需的是研究對其監管的方式。
  對於産業基金來説,吳曉靈認為産業基金雖然確實有高風險,但是回報也比較大。她把産業基金稱作“提升企業價值的催化劑”。她説,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中存在着兩大“軟肋”,一是我國公司債發展滯後,企業難以以自主的方式來優化債務和股本的結構;二是我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滯後,難以培育優質的上市公司資源。一個企業在經營初期難以達到申請股票上市的條件,這時它的股本來源就要靠場外的私募方式來獲得的。因而可以説産業基金是企業收購兼併的重要資金來源和推動力,是優化現有企業生産要素組合的主要推動力。
  “既然我國的金融機構本身就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那麼對於它們來説,是否經營穩健就不在於從事的業務金融風險的大小,而在於它們對所從事的業務風險是否有認識,是否能夠很好的管理風險,是否能夠把風險的最大值控制在自己所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應該允許它做。”吳曉靈説。
  她&&,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等介入私募基金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機構投資人的監管者和主要股東應該從資産組合的理念,從風險控制和風險承受力的角度研究是否允許這些機構介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我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拿出資本金的一兩個百分點來從事高風險的投資,只要事先做好了充分的風險準備,就不會影響到它們的穩健經營。
  在此次會議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高西慶也在發言中&&,希望能夠獲得有關部門的批准,拿出社保基金總資産的20%成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他説,社保基金要實現保值增值,但僅靠放在銀行吃利息連保值都做不到。投資股票的話,受機制的影響,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實際上回報率是非常低的。而我國目前非上市公司的産出增長率在10%以上,“所以我們對他們更為關注。”
  高西慶預計,社保基金經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將至少獲得8%至15%的收益。國際上大的私募股權投資者基金投資收益率大多在20%以上。“作為機構投資者當然希望有更高的收益,因為放在銀行裏或投資國債要高很多。”
  相關稿件
企業與私募基金“對對碰”心情急迫 2007-06-07
專題報道:私募股權基金 2007-06-06
合夥制私募基金還要過三道坎 2007-06-06
[專訪]讓本土私募基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2007-06-06
海歸律師眼中的私募股權基金:監管越少越好 200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