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薪農貸”為何相繼“流産”?
    2007-05-18    本報記者:張濤 曹國廠    來源:經濟參考報

    為解決農民因無擔保抵押導致貸款難的問題,2003年,河北省南和縣、讚皇縣兩地農信社會同當地政府,相繼推出一項名為“薪農貸”的新型貸款擔保機制:發動財政供養公職人員用工資卡為農民提供擔保抵押。然而,記者近日從兩地農信社獲悉,由於鉅額貸款回收難,“薪農貸”已相繼“流産”。專家分析認為,身為公職人員的“薪農貸”擔保人,缺乏專業的金融管理能力,其擔保職能容易受行政干預,因而存在較大風險,完善農業擔保貸款應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來進行。

公職人員工資擔保抵押物

    記者曾於2004年對河北省這兩地“薪農貸”做過調查。據南和縣農信社原主任陳樹亭介紹,長期以來,農村金融存在“信用社放貸難和農民貸款難並存”矛盾。他們調查發現,南和縣有5800名財政供養人員,平均人年工資收入9000元,其“貸款信用度”遠遠高於一般農民。如果讓這些幹部充當農民貸款抵押人,既可以解決小額信貸風險大、數額小問題,也為幹部找到一條服務農民的新路。2003年,南和縣農信社和縣政府一拍即合,聯合&&《誠信貸款管理辦法》規定,財政供養人員先根據一定條件領取《誠信證書》,標準是:有固定合法的經濟收入、無前欠貸款和其他外欠款、具備擔保人應有能力、有相當固定資産等。與公職人員“結對子”的農民憑抵押《誠信證書》可申請不超過五萬元的貸款。
    據統計,僅兩年時間,南和縣農信社共發放2600萬元“薪農貸”,使400多戶農民搞起了奶牛養殖、大棚蔬菜、苗木等致富項目。與南和縣採取同樣的辦法,讚皇縣農信社兩年時間發放1000多萬元“薪農貸”。

“薪農貸”為何相繼“流産”

    記者近日對“薪農貸”機制進行回訪時,南和縣農信社現任一位姓張的主任説,這個辦法現在不好説了,早就不搞了。當記者問及原因,他只是説“反正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然後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讚皇縣農信社一位負責人説,“薪農貸”並不像當初設想的那樣好,大量貸款放出去,回不來,只好停止運行。
    貸款為何按期收不回來?南和縣農信社、讚皇縣農信社兩個內部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當初對很多農民的農業貸款項目考察不仔細,錢投進去了,卻沒有收益。本想扣公職人員工資用於償還貸款,又擔心引起社會不穩定。南和縣郝橋鎮一位姓裴的中學老師説,他為一個農民親戚擔保貸款五萬元,可是親戚的大棚菜因管理不善虧本了。農信社經常催自己還貸款,他只好又催親戚,但沒辦法。
    南和縣委一位幹部説,“薪農貸”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縣政府當年將幹部參與這項工作的情況列入年終考核。但是,很多公職人員缺乏專業的金融管理能力,當擔保人只是“做樣子”,存在很大風險。

還是要靠市場化運行機制

    河北省銀監局一位專家説,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等諸多因素影響的弱勢産業,加之借款主體大多屬於經濟弱勢群體,農戶自身防自然災害能力和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收益很難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貸款擔保人由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幹部組成,缺乏擔保經驗,其擔保業務容易受行政干預,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他建議,應完善農業擔保貸款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採取“政府牽頭,企業參股,銀行託管,市場運作”的辦法,組建股份制擔保公司,籌集擔保資金,擴大擔保規模,拓展擔保範圍及對象。同時,有必要聘請經濟工作領域有關專家學者,建立健全小額擔保貸款評估監督機制,從根本上避免農業擔保貸款的隨意性。

  相關稿件
楊慶渝:重慶擬在五年內取消農業戶口 2007-05-18
農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産品“境外寶”發售 2007-05-16
農業部抽檢:綠茶質量合格率過九成 2007-05-15
福建成立全國第一家家農業小企業擔保公司 2007-05-11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夏糧生産將面臨四大問題 200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