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偏愛打新股
    2007-05-16    本報記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少有的牛市行情讓銀行理財産品也難以甘於寂寞,雖然有無法直接參與的限制,但許多銀行紛紛通過打新股的方式投資股市。
    自中信銀行首推打新股的人民幣理財産品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和工商銀行等也陸續推出了打新股的理財産品。因為高達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這些打新股理財産品的市場銷售一片火熱。
    對於厭惡市場風險的投資者,但又想分享牛市受益的投資者,考慮打新股類銀行理財産品是個不錯的選擇。

聯合信託打新股

    雖然各家銀行的打新股類理財産品名稱各有不同,但其運作模式基本一致,即由銀行發售理財産品募集資金,並將資金委託信託公司作一個信託計劃,信託公司再以機構投資者身份參與新股申購。這些理財産品進入運作期後,如遇到新股發行的時候,所有募集資金就會參與申購,而在沒有新股發行的時候,這些資金就會投資一些債券、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保證資金的利用率和收益率。
    根據現行新股申購規定,機構投資者可以同時參與網上申購與網下配售,而個人投資者只能參加網上申購。由於網下配售的比例一般都相對較高,可以説,機構投資者在先天上就佔據了優勢。
    由於新股發行有諸多不確定,為吸引投資者,也為得到一個較為穩健的收益,打新股的理財産品都喜歡追逐大盤股,比如今年的中國人壽、中信銀行以及將要上市的交通銀行等。這些大盤藍籌,都會有比較好的市場表現,也讓打新股的理財産品嘗到了甜頭。隨着未來的新股發行節奏將加快,交通銀行、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移動等紅籌股的回歸,對於這類産品將有一個比較好地投資空間。
    然而,與其他人民幣理財産品相比,打新股類理財産品在設計收益率上有獨到之處。首先不設預期最高收益率,而是設定一個收益區間,一般都在3%到10%左右,這是根據預期的上市新股數量和募集資金量來設計的。其次都是短期産品,所有打新股的都是一年期以下的産品。而且這類産品大多沒有保本承諾。

10%高收益更誘人

    與普通銀行理財産品3%的收益相比,打新股類理財産品收益更加誘人,這些産品的年化收益率基本在10%至20%。以最早推出這類産品的中信銀行為例,其反響最好的“雙季二號”産品到期年化收益率約為19%,而今年新推的“新年計劃”一號産品到3月底年化收益率也達11.82%。
    正是較高的收益率,成為了這類産品的賣點。例如,光大銀行五一期間推出陽光理財資産管理計劃“同贏六號”,預期年收益為4%至12%,且上不封頂。該産品主要投資於國內A股市場首次發行新股申購、可轉債發行申購。産品採用集合信託的模式,不僅可以進行網上發行的申購,還可以參與新股網下申購,中簽率較高。
    同時,該産品僅有0.8%銷售費用和0.2%的提前贖回費用,費用固定,無手續費分成,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客戶的收益。
    “火熱的牛市讓許多投資者心癢,但一些客戶又擔心入市的風險。打新股的收益相對穩定,銀行將其設計為理財産品,就受到這部分客戶的青睞。”光大銀行的理財顧問&&,現在新股申購的中簽率很低,而買銀行理財産品的起點只有五萬元,可以説用較少的資金鎖定了相對高收益。
    招行新推出的新股申購六期理財計劃,其預期收益率最高達到12.8%。認購起點為五萬元,不收取任何認購手續費;同時在理財期內,投資人可在每月初第三個至第五個工作日行使提前終止理財産品的權利。據招行理財專家介紹,建行、招商證券、中石油、中國移動、首都機場等大型國企預計會在今年上市。因此,本期新股申購理財産品預期收益仍有望達到7%至12.8%之間。
    此外還有,民生銀行近日推出了“好運套餐二號”産品,預期年收益率為5%至15%。該産品由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産品和資産管理類理財産品兩部分組成,投資佔比各為50%。民生銀行接受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委託和授權,在産品存續期內將理財資金委託信託公司管理理財資金,投資方向為網上/網下申購新股及賣出證券市場發行的新股。華夏銀行“五一”期間,推出的第二期新股申購浮動收益理財産品,期限有半年期和一年期兩種,理財資金全額投資於新股申購資金信託計劃,預期年收益率為4%至14%。與直接購買股票相比,這些打新股理財具有投資風險較低、中簽率較高的特點,可分享新股申購的平均收益。

收益雖高得之不易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這些産品的高預期年收益率並不等於投資者的實得收益,因為近期推出的打新股理財産品中普遍增加了報酬提取條款,當投資收益率超過一定水平後,銀行將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作為報酬。
    如招行新股申購六期理財計劃産品説明書規定:如果年化收益率高於4%,招行將對高出4%(不含)低於9%(含)的部分收取20%的業績報酬;如果年化收益率高於9%,將收取30%的業績報酬。華夏銀行的人民幣創盈二號規定,對年化收益率超出4%的部分提取50%的業績報酬。
    此外,還有專家提醒,尤其伴隨着A股市場重啟IPO,銀行爭先恐後地猛推“打新股”理財産品,且把收益率標得一個比一個高,但目前申購新股資金量增長太快,將使得中簽率會繼續下降,面對已經翻了倍的變化莫測的大盤,必須理智面對存在的風險,此前就有銀行就曾遭遇誇大宣傳投訴。去年10月份,某銀行曾推出了以新股申購為主要投資方向的理財産品,當時宣傳的預期收益率達10%,結果因為碰到一段新股發行真空期,導致收益率遠低於10%。
    “不要輕易迷信銀行的打新股理財産品,凡是跟股市挂鉤的産品,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南京大學教授杜亞斌認為,將預期收益率標得如此之高有明顯誤導投資者的嫌疑,銀行的廣告宣傳不應只講可能的收益,卻避而不談潛在的風險,在美國、歐洲等國家,銀行推出的此類理財産品更注重向客戶強調風險。

理財打新股也有風險

    打新股類理財産品收益源於申購中簽的新股在二級市場出售後的價差收入。一般來説,由於新股上市後跌破發行價的情況極少發生,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的本金是比較安全的,不過,也存在以下風險:
    市場風險:新股申購中簽率以及新股上市後的價格波動情況直接影響到理財産品的收益乃至本金。如果新股上市後跌破發行價,則投資者的本金可能有損失。
    利率風險:如果在理財期內,市場利率上升,該産品的預期收益率不隨市場利率上升而提高。
    流動性風險:投資人只能在本説明書約定的理財産品提前終止申請日行使提前終止權,其他時間不得申請提前終止。

  相關稿件
上海:中外資銀行爭相推理財新品挂鉤能源 2007-05-16
農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産品“境外寶”發售 2007-05-16
外資銀行漸向內地人民幣理財投資領域深入 2007-05-16
北京郵儲推出“儲匯理財” 年收益率4.1% 2007-05-09
深圳發展銀行推出理財新品 緊盯能源企業 200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