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來,隨着國人保險意識的增強。外國很多保險公司看到了中國的保險業市場更具發展潛力的,他們非常急切地想要在中國的保險市場中得到一杯羹,於是開始向中國“進軍”。但是目前多數人都對外國保險公司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有些人盲目地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唸經”,一定要等外國保險公司出現才開始考慮購買保險。
針對這些現象,筆者以為,保險公司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比,其存在的前提是與當地社會生活現狀相結合,只要切合自身需求且性能價格比適當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保險。為此,保險方面的專家提示購買“洋保險”者,購買“洋保險”應跳出六大認識怪圈。
怪圈之一:國外公司財務非常穩健,風險會很小。
很多保險購買者認為,國外保險公司財務非常穩健,風險會相對較小。其實,國際性的大保險公司儘管實力雄厚,但由於易受全球政治經濟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國內保險公司相比,經營風險會更大。目前我國保監會對國內開辦的保險公司要求非常嚴格,對已有公司的資本金及償付能力的監管同樣非常嚴格,同時《我國保險法》還明文規定保險公司只能分立合併,不得解散,因此,無論從哪些方面來説,國內保險業都會從根本上保護投保人的利益。
怪圈之二:國外公司成立時間較久,購買後放心。
很多保險購買者認為,國外保險公司成立時間較久,經驗豐富,購買後放心,不怕他們破産。其實,悠久的歷史只能代表曾經輝煌的過去,並不能保證同樣光明的未來,任何公司都要經歷開端、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一些外國保險公司成立的時間很長,確實可以積累大量財富,但同時也意味着高成本的運作程序及缺乏創新與活力。我國的公司雖然起步較晚、經驗不足,但因歷史包袱輕,可以直接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創新發展相對來説比較容易,從而擁有較高的起點,買國內保險公司的保險照樣也應很放心。
怪圈之三:國外公司人員素質更高,服務質量好。
很多保險購買者認為,國外保險公司人員素質更高,服務質量會更好。其實,保險業都立足於誠信周到和以人為本的服務,不論是中資還是外資保險公司都只能聘用當地人才為投保人提供常規服務。保險業的特殊經營方式産生了對精算、承保、投資、理賠等特殊人才的需求,各種專業人士的培養和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儘管外國公司對員工學歷的要求可能高於國內公司,但這並不意味着業務水平與服務意識一定好,任何一家公司都可能存在各部門間推諉扯皮的現象。中外資公司在國內雇用的都是當地員工,只有那些值得信賴、願意長期服務於保險業的人士才能為保戶提供始終如一的服務。
怪圈之四:國外公司經營管理科學,能産生高效。
很多保險購買者認為,國外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科學,能産生高效。其實,由於兩國所處的環境不同,外資公司沿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經營策略,在我國不一定能産生出最優效益。外資公司在我國的首席代表通常是短期派駐,導致不同任期內的經營策略經常調整;公司發展的重要決策需要跨國請示,公司高層的決策也未必符合中國國情。相比之下,國內保險公司無疑更了解和適應國情,在公司決策上更能考慮中國老百姓的實際情況。
怪圈之五:國外公司産品設計合理,險種很豐富。
很多保險購買者認為,國外保險公司的險種非常豐富,在設計上一定非常合理。其實,保險業的發展根植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中,東西方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唸有很大的不同,國外現有的保險産品與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密切相關,如果把這些險種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未必行得通。特別是目前,在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尚需完善和有待發展的條件下,國外的許多險種在國內的實用性並不大。外資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初期,由於對我國的文化傳統、生活現狀等國情不甚了解,險種結構設計也不一定完全適合國民的需要。為此,現在買保險還應傾向與國內保險公司的保險。
怪圈之六:國外公司可全球化服務,優勢很明顯。
很多保險購買者認為,國外保險公司可提供全球化服務,優勢明顯好於國內保險公司。其實,保險行業的發展與本土社會文化關係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即使一些外資保險公司很多的國家,國外保險公司的業務量與當地保險公司相比都相差甚遠。全球化潮流和專業化發展的趨勢使得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要求各行各業協同合作,發揮各自的專業化優勢。目前,國內保險公司都是順應全球化服務的發展趨勢,積極尋求合作夥伴,通過與境外急救組織、行業協會的長期合作,同樣可以為投保人提供境外的急救和理賠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