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進非洲 金融要助力
    2006-11-08    本報記者 文婧 勾曉峰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非合作論壇業已圓滿結束,然而中國企業進軍非洲並非事事順利。中非論壇期間,記者總能聽到中國企業界這樣的抱怨:中國金融服務走出去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速度。

中國企業:金融走出去慢於企業走出去

    截至2006年8月,河南國際(公司)在贊比亞累計實現合同金額已達1.2億美元,承包的項目涉及公路、橋梁、電力和城市供水,工程類型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已成為贊比亞建築市場的主流承包商之一。圖為坎桑希變電站。河南國際供圖 攝於坎桑希
    “在非洲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在一般情況下,根本無法得到銀行的貸款。”在烏干達投資紡織、礦業和咖啡的中國企業家郭棟説,“非洲國家的銀行都願意支持他們國家的企業,很少給中國企業放貸款,中國的銀行又沒有跟着中國企業一起‘走出去’,我10多年前創業時根本無法向中國的銀行借來錢,啟動資金120萬美元還是人家烏干達政府借給我的。”
    “我們現在很願意做那種得到中國政府支持的大項目,因為這樣的項目金融服務配套特別完備——如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以及各種保險服務,而沒有政府部門支持的項目則會遇到金融短腿的問題。”通用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喻纓説。
    一位國內金融界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的銀行對於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支持力度參差不齊,總體水平較低。這些金融機構之所以“走出去”速度跟不上企業,一方面有體制陳舊、理念保守等原因;另一方面也由於沒有“走出去”的動力。“國外銀行業競爭激烈,一些銀行在傳統市場生存空間不大,開闢境外投資金融支持産品成為它們的盈利點,而中國一些銀行國內穩坐國內市場,缺乏危機感,因而沒有創新金融産品的動力。”

中國金融機構:企業不知道怎麼利用金融服務

    “非洲一直是我們所關注的重要市場,今年來我們為投資非洲的中國企業提供的保險産品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然而很多企業卻不知道該怎麼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有關人士&&。
    據介紹,如華為、中興等中國高科技企業,在充分利用金融服務這方面做得十分主動。“華為基本上是每準備在一個非洲國家投資時都拉上我們一起做,更有高科技公司成立了專門與我公司交涉的部門,他們把信用保險産品利用得十分充分,這些産品包括短期險、長期險、投資險、擔保、商帳追回等。”上述人士説,但也有企業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多種金融産品可以利用,這些對於出口信用保險存在盲區的企業包括國有大型企業,也包括中小企業。他&&,中國享受信用保險服務的對外投資佔全部對外投資之比遠遠低於10%這一世界平均水平。企業投資能享受的信用保險服務又往往與所能取得的貸款數額密切相關。“這還有賴於我們對於這些金融産品的進一步推廣。”
    “但是,這樣的金融保險服務並非普及到投資非洲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國家。”該人士&&,雖然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在文化、勞務、農産品、軟體、信息産業等很多行業都有涉足,但是保險公司也有一套自己的以國家政策為核心的風險評估機制和資金追償渠道。一些非洲國家金融法律體系不完善增加了金融風險,只有在與中國政府簽署了投資保障協議的國家或地區,中國企業才有可能享受到這些金融服務。

中外金融機構紛紛盯上非洲中企

    但和非洲尚存許多空白的投資領域一樣,各國投資非洲的金融業務中同樣蘊含着大片的“處女地”。就在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前夕,中國進出口銀行與巴克萊銀行及其設在南非的投資銀行南非聯合資本(Absa Capital)攜手向在能源、礦産、基礎建設等領域裏中國最大的公司介紹非洲經濟發展情況,邀請他們共同開拓非洲市場。記者同時從國家開發銀行了解到,國開行也在開發新的金融産品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同&競爭。在中非合作論壇企業家大會上,更有眾多外國金融機構盯上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
    來自巴克萊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重要的投資方之一。截止到2005年底,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已達16億美元,中非貿易水平也從1956年的1200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截至目前的398億美元。報告中對未來25年的預測更為樂觀:非洲市場將會吸納全球近7.5%的投資數額,而其中中國資本將佔1/8。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800家中國企業落戶非洲。
    “我們十分熟悉非洲的投資環境和當地企業,可以為前來投資的中國公司提供從諮詢到融資的各種銀行服務。”巴克萊銀行集團設於南非的投資銀行AsbaCapital首席執行官約翰維塔羅説,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合作不僅因其佔據着國內大企業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主渠道地位,而且一大批重量級中國企業都是中國進出口銀行手中的重要客戶。
    中銀國際分析師認為,中國企業投資非洲對國際投行來説,意味着金融市場的巨大機會。“和巴克萊一樣,摩根斯坦利、花旗等在非洲已經布好‘棋子’的國際投行都不會放過來自中國的潛力資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