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又保本 不必只盯國債
    2006-10-25    宗學哲    來源:經濟參考報

    10月16日開始,2006年第二期儲蓄國債開始在各家銀行發售,儘管與以往銷售火暴的場面相比本期國債略顯冷清,但許多銀行還是出現了排隊場面。
    目前投資者對國債熱情依然很高,但有關專家卻提醒投資者,本期國債只適合能夠持有到期的中長期投資者,因為按照規定,持有本期國債不滿半年不準提前兌取,滿半年不滿兩年按票面利率計息並扣除六個月利息,滿兩年不滿三年扣除三個月利息,同時提前兌取要收取1‰的手續費,支取的靈活性大受限制,並且本期國債的年利率為3.39%,銀行三年期定期儲蓄的年利率為3.69%,稅後收益與國債僅相差0.43個百分點,在今後加息因素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國債的收益優勢已經明顯減弱。因此有關專家提醒投資者,其實目前能夠實現3.39%以上收益的理財産品可以説比比皆是,廣大居民不必只認國債一條路,完全可以根據個人情況,用收益更高、靈活性更強的其它産品來打理家財。

人民幣理財産品:期限更短、收益接近國債

    目前,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産品正在由過去的傳統型向多元化産品過渡,由於投資方式的更新以及各銀行之間競爭的加劇,目前人民幣理財産品收益呈現出攀升的趨勢,比如某銀行推出的今年第三期投資信託類人民幣理財産品的預期年收益率達到3.4%,高於了本期國債,關鍵是目前人民幣理財産品除了相對穩妥以外,期限一般為一年,這樣一年後如果遇到加息或有了更好的投資渠道,可以非常靈活的進行投資方向的轉移。

打新股理財産品:風險較小,收益較高

    隨着IPO的重啟,中工國際上市首日一度漲幅達575.68%,同洲電子、雲南鹽化等新股上市首日的開盤價也均上漲了90%以上,就連中國銀行這一超級大盤股上市首日也上漲了29.55%。因此,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個人申購新股“勢單力薄”的特點,專門推出了“打新股”的理財産品,這種産品的投資期限多數為一年,預期年收益率為3%至8%。雖然該理財産品仍屬浮動收益,但目前市場情況下,中了新股不賺錢的可能很小,另外即使偶爾出現個股不賺錢的情況,也不會對一年期整體申購新股的收益帶來太大影響。

新基金髮行:穩妥性好,長短相宜

    隨着股市的活躍,新基金也進入密集發行期,新基金最大的特點是和股票原始股一樣,一般是一元一個基金單位,相對現在那些動輒1.6元以上的老基金可以説更“便宜”一些,同時由於價位只有一元,所以新基金下跌的空間一般較為有限,這也就使得新基金,特別是具有良好口碑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具有了一定“保本”色彩。從今年來幾個新基金的走勢來看,日前已出封閉期的廣發策略、上投雙息、銀華優質、交銀穩健基金的基金凈值增長率均5%右,關鍵是選擇一家運作穩妥的新基金不但當年的收益會高出國債很多,而且可以長期投資,盡享基金增值帶來的高額收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