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國際經濟競爭,既是國與國的較量,更是經濟集團的比拼。在目前幾大經濟體中,美加背靠北美自貿區,德法則有歐盟這個大集團,只有在東亞,中日韓雖貿易密切,但卻整合乏力。有鋻於此,不久前中日韓三國北京峰會達成協定,年內將啟動自貿區(FTA)談判。
如東亞能順利整合,將足以與歐盟、北美兩大經濟圈分庭抗禮,成鼎足之勢。但更要看到,東亞文化接近,但分歧遠多於歐美,此次FTA談判雖終於開列了時間表,並不意味着就能很快取得成果。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背後,則是各國都在打FTA的牌,都試圖在更廣闊國際競爭中取得更多籌碼、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以韓國為例,在小布什執政時期,韓美達成FTA,但奧巴馬上&後,美國國內的政治紛爭,導致這一協議遲遲得不到國會批准。於是,韓國將目光轉向了中國。韓國總統李明博2010年就稱,如美方再不積極,韓就考慮先與中國簽署FTA。但讓中方頗為不滿的是,當中韓FTA談判理應加快進程之時,韓卻採取了拖延戰術。原因無它,用韓國媒體的評論説,韓更多將對華談判當作了對美施壓的一張牌。
但畢竟,在中日韓三國中,中韓率先啟動了FTA談判,這又讓日本感到了焦慮。日韓第一大出口國都是中國,兩國2011年對華出口分別為1614億美元和1342億美元。按照日本有關機構的估算,一旦中韓FTA生效,韓對華出口將超越日本,基於韓日在汽車、電子等多個産業存在激烈競爭,屆時日本將淪為最大輸家。
事實上,據透露,在不久前北京峰會上,日方一度要求立刻展開FTA談判。即使到最終階段,日方仍認為“年內”太過遙遠,傾向於刪除該詞。日本的迫切,當然也有其謀算,一則是不能在龐大的中國市場失去先機,二則想通過推進三國FTA,在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中處於更有利地位。
但韓國也另有算計。如上文所述,在延宕多時後,韓美FTA已最終獲批;而韓對日存在逆差,一旦中日韓達成FTA,韓對日赤字將進一步放大。因此,對於日本迫切的心情,韓國依然以“拖”字應對。可能也正是這種心態,所以韓國堅持不必立馬啟動三國FTA談判,而仍以“年內”為宜。
對中國來説,韓日都是重要貿易對象,三國如果達成FTA,有利於穩固中國出口市場,更有利於應對美國來者不善的TPP的挑戰。從某種角度來説,正是TPP的粉墨登場,刺激了FTA的加快進程。中國也力圖通過加強與韓日關係,避免在未來貿易格局中被孤立。所以,也有輿論認為,當前東亞貿易談判中,表面是FTA和TPP的競爭,背後則是中美戰略的較量。其他各方,則趁機在兩者之間實現利益最大化。
從長遠看,儘管國家利益存在不同,戰略走向也有較大差異,但加快東亞經濟整合,降低彼此貿易壁壘,符合該地區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利益。以2010年的數據看,中日韓三國GDP佔到世界GDP的約20%,貿易額約佔19%。日韓與美國走近獲取的實利,將遠遠小於東亞整合所帶來的收益。中日韓如能達成FTA,標誌着一個龐大的新經濟圈的誕生,將極大增強三國的國際競爭力。
但眾所周知,中日韓三國在歷史、領土、意識形態等諸多問題上,都存在着較為尖銳的分歧;在農産品關稅、知識産權保護等領域以及電機、汽車等多個行業,也存在着較大的利益衝突。在缺乏良好政治互信、且民間情緒有時敵對的大背景下,三國FTA勢必會波折多多,有時,偶發的牽涉到國民情感的關鍵問題,還可能逆轉整個談判進程。如何排除雜音、取得突破,考驗着三國領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