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轉型是時代的選擇
——“五中全會”精神縱深談(七)
2010-10-28   作者:高鶴君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體:
 
  高鶴君

  經濟結構轉型是一個老話題,但是,在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之後,這一老話題就充滿新的活力,並成為社會興奮的神經,尤其是資本市場掀起對新興産業一波又一波投資熱潮。
  筆者以為,經濟結構轉型之所以引起共鳴,並能夠點燃投資熱情,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結構轉型是時代的選擇,是國內外經濟環境下中國經濟的內在要求,並為中國經濟成長打開了新的空間。
  首先,我們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劉易斯拐點”將要或已經到來。這意味着,經過幾十年大規模工業化之後,農村剩餘勞動力將被吸納乾淨,若要繼續吸納勞動力,必須提高工資水平,否則農業勞動力就不會進入工業。所以,從中長期來説,勞動力成本上漲是必然趨勢。亞洲主要國家的經驗證明,這一趨勢將在中長期帶來三大産業變化趨勢,即製造業佔比萎縮,傳統製造業進入重組與整合、行業集中度提升、高附加值裝備製造及技術密集型産業規模擴大與産品檔次提升,消費與服務規模擴大與結構升級。這一産業變化在中國已初露端倪。
  其次,站在世界經濟整體格局上看,現有的中國産業地位大部分處於産業鏈的低端,決定了我們只能是拼原料、低勞動力成本、能耗,收穫的是低利潤或超低利潤。在經歷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主要發達國家消費能力下降,就業萎靡不振,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貿易保護。在這種局面下,原來中國那種大規模、低附加值、廉價的産品面臨的國際壁壘越來越多,原來的模式陷入瓶頸。與此同時,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市場化改革之後,積累了豐富的製造、服務經驗,探索了大量的管理方法,沉澱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技術基礎,在國內可預期的消費增長的背景下,進行根本的經濟轉型,對內有需求支撐,對外可以謀求向國際産業鏈中上游延伸,提升整體競爭實力。從這個意義上説,現在正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機遇期。
  再次,從能源、環境等方面來看,原來那種發展模式具有消耗性發展的特徵,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現在,我們的石油進口依存度達53.6%,若不進行有效的經濟結構轉型,這一依存度在未來可能還會提高。在環境方面,社科院經濟學部課題組的研究結果顯示,很多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程度已遠遠超過當地可以承受的極限。經合組織提供的中國環境報告稱,中國有1/3的河流、75%的主要湖泊、25%的沿海水域遭受嚴重污染。這一現實提醒我們,需要建立一种經濟與社會、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模式。
  所以,經濟結構轉型是時代的選擇。這種時代的特徵是,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提供了轉型的內在需要和動力,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提供了轉型的歷史機遇,而能源和環境的壓力提供了轉型的必要性。正因為如此,經濟結構轉型這一老話題在今天具有了新的意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印度經濟結構更均衡嗎 2010-09-27
我國將借世行促經濟結構調整 2010-09-07
工行以“綠色信貸”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2010-08-17
陳昌智:經濟結構調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2010-08-02
經濟結構調整需分兩階段走 2010-07-2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劉濤:中國貨幣政策調整正當其時[思想]韓志國:關於徵收房産稅的政策建議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