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橄欖型”社會擴大中等收入階層
——“十二五”改革系列談(六)
2010-10-15   作者:陳曉彬  來源:經濟參考報
 

 
  陳曉彬

  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規劃未來幾年的社會經濟發展,除了要對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有所規劃外,恐怕還要對社會結構的變動趨勢有所規劃。
  30年前,中國社會貧富差別不大,但普遍貧窮,幾億人不得溫飽。現在,中國絕大部分人已經溫飽有餘,並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按基尼系數衡量的貧富差距還相當嚴重。國際經驗證明,兩頭小、中間大,即中産階級人群在人口中佔據大部分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有利於化解社會主流意識中急功近利的躁動,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祥和;有利於啟動內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中國構建起這樣一個社會結構之日,也許要待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初步實現現代化之日。但從現在起,就應該對這個目標有所規劃,並付諸行動。
  筆者認為,中國構建起中産階層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首先要有一個能讓政府、學界和普通百姓都普遍認同的“中産階層(或階級)”概念。有了一個這樣概念,可以為低收入階層提供一個可望又可及的激勵目標;讓已經到中産水平的人士找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進入了社會主流地位的自我實現感,少些“憤青”心態;還能使先富人士多些自我約束,以靠近主流社會。更重要的是,這將為各級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提供明確的依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為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政府施政的目標取向主要應維護中産階層的利益,響應他們的訴求;同時,積極救助弱勢群體,逐步減少他們的數量,幫助較低收入者向“上”流動,並約束高收入人群的過分行為。
  近年間,曾有不少學術機構、知名學者,也有不少熱心網友在網絡上提出了種種可以量化計算的中國“中産”標準,有人還精確計算出目前某地的中産階層在人口中所佔的確切比例。但是這些標準都欠缺認同感,很多入圍“中産”之列者,覺得自己是被“中産”了。這一方面是標準的發布者還缺乏更深入、更廣泛的社會調查,不能拿出更有説服力的翔實統計數據佐證自己的標準;另一方面,不少人對“中産”的認識還有偏頗之處,誤把少數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認定為“中産”。
  實際上,目前還沒有國際上普遍接受的“中産階級”的確切定義。所謂“中産階級(Middle Class)”最初是指封建社會末期在歐洲大陸上,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新生資産階級,所以舊時也有譯成“中間等級”。後來,美國人借用這個詞,泛指中等收入者,並自稱美國就是一個中産階級社會。美國芝加哥大學全國觀點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2002年年家庭收入在2萬至4萬美元的美國人中,50%認為自己屬於中産階級或叫工作階級(WorkingClass)。而家庭年收入4萬到6萬美元的美國人中,近4成認為自己屬中産階級或工作階級。
  筆者認為,中産階級應該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收入水平當然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但還應該包括財産佔有情況、教育水平、從事職業的社會美譽度等因素。中國已經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實現了總體上的小康;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實現或接近實現了工業化;一些農村地區也實現了高度商品化生産。因此,一個日益擴大的中産階級或階層應該已經出現了。如果有關政府部門和學界人士共同努力,經過更深入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科學分析,提出一個能結合中國社會特色和國際普遍規律,合乎科學發展觀要求,並為國人普遍接受的中産階層概念,對於構建“橄欖型”社會則能起到實際的促進作用。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偽中産?未來社會主流的現實焦慮 2010-10-12
社會的慈善焦慮與黃光裕的財富 2010-10-08
用法治和創新的手段減少社會矛盾 2010-09-30
國美控制權之爭的社會價值 2010-09-29
壹基金身份困境考驗慈善社會成長 2010-09-16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財經洞察:“宜黃投書”的強盜邏輯[思想頻道]新古典宏觀學派再下一城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