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國家重拳治理的影響,綠豆、大蒜等農産品商戶恐慌出貨,價格目前已大幅回落,市場正逐漸趨於正常。這一輪的農産品價格波動,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但是,許多疑問仍在人們心頭縈繞,久久不去。 疑問一,此輪農産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到底有否游資充斥其間?對這一點,不僅民間人士判斷困難,官方表態也前後不一。天氣和災害等因素,並沒有導致所有農産品的全線上漲,只是個別品種價格異常,此舉暗合了炒作的機理;但從大蒜之鄉山東金鄉縣等地的情況看,又沒有發現游資大量涌進的異常現象。國家發改委一開始就認定有游資炒作,並且明示要“嚴打”;但統計局和農業部則再三強調是天氣的原因,強調農産品不具有炒作的特性,並且認為游資炒作不是價格異動的主要原因。這些現象和看法,直到今天仍然讓人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疑問二,如何區分正常經營與“囤積居奇”?三部委嚴令查處農産品“多進少售“只進不售“囤積居奇”行為;但農業經紀人説了,農産品從收購、冷藏到銷售,肯定有一個時間過程,也有一個買賣時機的問題。那麼,保存多少才不叫“囤貨”,什麼時候出手才不叫“居奇”,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疑問三,即便有游資進入農産品市場,即便有人抓住了天氣因素和供求變化大炒農産品,我們有沒有比行政手段更高明、更富有市場精神的措施呢?對游資進入股市、樓市,人們都習以為常,但對所謂“囤積”綠豆與大蒜的商戶,我們為什麼大動干戈,有些地方政府還組織大量調查人員、甚至不惜動用警力?價格反映的其實是市場的供求情況,只要無人強買強賣,也無人弄虛作假,那麼,政府這種反應是否過激了呢? 有人會説了,民以食為天,都“天”大的事了,政府能不管嗎?從這個角度來説,此次政府是管對了,也的確該管。但話還得説回來,市場本身就有自動“補位”的能力,百姓歷來也有水路不通走旱路的天性,綠豆太貴,人們不吃就是了,沒聽説不吃綠豆會死人的。政府如果反應過激,有時會妨礙市場體系的發育和完善。 平心而論,筆者並非鼓勵炒作。只是,現在炒股不犯法,炒房也可以,為什麼炒農産品就如犯“天條”呢?這是許多涉農商戶最不明白的地方。嚴格來説,只要搞的是市場經濟,我們就無法改變資本這種逐利的天性。政府要考慮的,是這種炒作有沒有觸犯法律,有沒有妨礙公平,有沒有危及民生。然後在這種前提下,做一些法律規定和制度設計的事,以便為自己日後的行為提供依據和支撐。 最理想的手段,應當來自一種市場思維。遏制炒樓時,我們會用信貸與稅收等手段。遏制農産品炒作時,我們雖然沒有必要為每一種産品都建立國家儲備,但在市場價格高企時,完全可以動用政府的渠道、財政的資金,高價收購被炒家壟斷的産品,然後拋售藉以平抑市場;還可以進一步完善農産品期貨市場,利用對衝機制化解市場風險。 總之別忘了,少一些行政干預,多一些市場手段,是市場經濟的一項重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