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切忌心慈手軟
    2010-01-05    作者:劉洪    來源:經濟參考報

 
  劉洪看美國

    2009年,既是中美關係深化一年,也可謂貿易摩擦的激化一年。即使到年終,美國也不忘奉送“新年禮物”——12月30日,美國針對中國油井管的反補貼案審結:對中國油井管徵收10.36%至15.78%的反補貼懲罰性關稅。擬議中的對中國油井管徵收36.53%至99.14%的反傾銷制裁仍在推進中,結果也幾成定局。
  油井管案,按照美方統計,價值26億美元;按照中方統計,價值則達32億美元。但不管按哪個統計口徑,這都是迄今為止美國,乃至外國對中國發起的案值最大的一起貿易制裁案例。此舉無疑將極大損害中國相關産業的利益,加劇中美間的貿易摩擦。
  美國2009年的“收官之作”,反映的是中國對美貿易形勢的日益嚴峻。僅在剛過去的2009年,美對“中國制造”已發起10起“雙反”合並調查,2起反傾銷調查,1起特保調查(即輪胎特保案),此外還向世貿組織提起1起訴訟。按照中國商務部的説法,美國對華貿易訴訟“立案頻率之高在世界貿易救濟史上都極為罕見”。
  美國近來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美國政府採取了放任的態度。輪胎特保案更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據業內人士透露,受輪胎特保案鼓舞,目前美國紡織團體和各大紡織工人工會正在密切溝通,研究對中國進口服裝提起特保調查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受金融危機持續、經濟衰退影響,出于轉移國內失業率上升焦點、安撫國內保守人士以及進行政治交易等諸多考慮,奧巴馬政府不惜自食其言,找各種借口對外來商品採取制裁措施,“中國制造”成為最大受害者。
  要遏制當前美國的保護主義逆流,一方面,美國政府必須切實履行自己的承諾,堅決抵制保護主義的誘惑。另一方面,作為受害者,中國必須對美國政府施壓,要求其克制保護主義衝動,不出臺新的保護措施;同時,中方還須拿起法律的武器,對美國保護主義措施進行反制。
  對待貿易保護主義,如果妥協退讓,則會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而如果據理力爭、針鋒相對,並攻擊對方的軟肋,這將有助于遏制保護主義的逆流。當然,應對中也要注意防止事態失控,這就要求中方須有勇更有謀。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貿易專家胡弗保爾就指出,中方應採取“嚇阻”戰略,以此遏制美國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衝動。他説:“中國傳遞給美國的重要資訊就是:美國再啟動類似特保措施須三思而行,如果你再這麼做,我們將會報復。”
  在美國對中國輪胎實施制裁後,中方就宣布對部分美國汽車産品啟動了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式,對美國肉雞産品啟動了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式。此外,中國還將此案件訴諸世貿組織。這些舉措無疑讓奧巴馬政府面臨壓力。美國禽肉和雞蛋出口協會就指責,是美國政府挑起了對華貿易爭端。該機構總裁詹姆斯薩姆納稱,他們理解中國方面的憤怒,而目前的問題更多責任是在美國政府方面,“我們為奧巴馬當局的處理方式感到不安”。今後中美舉行一係列會談時,中方宜保持對美方的壓力,可考慮通過對在美國影響廣泛的部分農産品實行反制措施,借助龐大的中國國內市場這一有利條件,通過各種資源手段的整合,來遏制美方將保護主義升級的衝動。同時,中方應加強輿論鬥爭,在各種場合據理力爭,批駁其他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自私自利的保護主義措施。這一點,其實從美國媒體對奧巴馬的保護主義舉動頗有微詞也可看出。
  當然,任何鬥爭都須有理、有力、有節,單個的案件不會反轉整個中美經貿關係。
  中美合作共贏,這是大局;但合作中存在鬥爭,這是策略。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就對筆者説,中美作為貿易大國,總會有一些貿易摩擦、貿易訴訟,“這其實和整體友好而合作的貿易關係並行不悖”。即使政治上親密如美國和加拿大,貿易摩擦也經常發生。
  從全局角度看,在美國經濟尚未全面復蘇之時,中美貿易摩擦會加劇,但不至于爆發大規模的貿易戰。或許,從另一個角度看,奧巴馬之所以敢如此冒險,就是認為中美關係日益緊密,不會因這些小動作而“失控”。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蓋保德也對筆者開玩笑説,有時,也無妨將這些小摩擦看作兩國整體關係中“積極的信號”。

  相關稿件
中美貿易糾紛轉向使“軟勁兒” 2009-11-03
中美貿易“小打小鬧”仍會持續 2009-11-02
尋求中美貿易爭端的雙贏之道 2009-10-29
透視危機下新一輪中美貿易摩擦 2009-09-16
解決中美貿易衝突還得政治溝通 200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