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美國貿易代表羅恩 柯剋日前的一次演講,為尚顯朦朧的奧巴馬對華貿易政策增添上了“孔武有力”的一筆。
柯克2日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表演講時對兩國現存的貿易摩擦問題進行了明確闡述。他説美國方面在此有兩手準備,優先解決途徑是通過對話展開磋商,這包括通過美中商貿聯委會和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其次是通過貿易爭端機制尋求解決,比如在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法新社的一篇報道照搬他的話説,“只有在對話是解決貿易爭端最快、最好和最有把握的方式時,華盛頓才會尋求與北京進行對話”,“一旦我們期待的方式不起作用,將不會猶豫地運用其他工具”。柯克還説,美方將積極和中方展開闔作,但美方把美國商業和工人的權益放在首位,除了可能在世貿組織提出訴訟外,美方還會採取一系列貿易扶助措施。
柯克的演講,聽起來似乎有佔理之處。畢竟,世貿組織中的任一成員,在處理貿易爭端時估計都會採取先禮後兵的方式。但他在字裏行間所表現出的強硬姿態令人失望,讓人不由得對未來美中貿易關係如何維繫健康發展産生擔憂。
對柯克的演講進行解讀,不難發現裏面缺了一份對重要貿易夥伴的平等、信任和尊重,而那股稍有不滿就掄棒子的狠勁倒是深得美國保護主義之精髓。特別是“美方還會採取一系列貿易扶助措施”這句,其潛&詞無疑是啟動更多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柯克的前任施瓦布,善舞貿易制裁大棒,在任兩年半,美國頻繁地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同時發起針對中國商品的多項“雙反”調查。儘管兩人效力於不同黨派背景下的兩屆政府,但從發表這番演講的一刻算起,柯克可以説正式繼承了施瓦布的“鷹派”衣缽。
把時間退回到3月初。柯克獲得美國貿易代表提名後,就在國會參議院聽證會上明確&&,與布什政府尋求與他國簽署新的貿易政策不同,奧巴馬政府在貿易問題上的出發點是最為嚴格地執行現有貿易規則,並增加當前與未來貿易協定的透明度。當時,《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説,柯克的講話顯示出美國將對貿易夥伴採取更為強硬的貿易政策,可能尋求在未來貿易談判中逼迫對方率先妥協。由此可見,柯克的“鷹派”風格已初露端倪,只是當時尚缺一個施展手腳的契機罷了。
有趣的是,柯克發表此番具有“鷹派”意味的言論,恰與剛剛在華訪問的美國財長蓋特納的友好發言形成鮮明對照。蓋特納沒有在美國貿易赤字問題上糾纏不清,而是説了“美方希望加強同中方在貿易、提高能效、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並共同致力於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等一系列特好聽的話。他在北大用中文呼籲雙方要“同心協力”,在彼此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分享共同利益。可以説,蓋特納此行盡顯“鴿派”外交風範。
這一個紅臉、一個白臉究竟唱得是哪一出?殊不知,這正是本屆奧巴馬政府在挽救美國經濟這一特殊時期奉行實用主義的集中表現。奧巴馬上個月在出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畢業典禮時説,美國對於世界的看法和態度需要有一個根本改變,以便為其陷入嚴重衰退的經濟營造一個新的基礎。筆者以為,這種根本轉變就是從一貫強硬轉為該硬就硬、該軟就軟,一切以符合當前的美國利益出發。
假如柯克的演講、蓋特納的示好尚不足以作為揣測奧巴馬政府對華貿易政策是“鷹”是“鴿”的依據,那麼就得看由美國鋼鐵工人行業協會(橡膠工會是其分會)申請發起的、針對中國輪胎的特別保障措施(簡稱“特保”)調查案的最終結果了。此案是迄今美國對華發起的金額最大的一樁特保調查案,其韻味深遠之處在於白宮對此案的決斷,因為由此便能一窺未來4到8年中美貿易關係的發展前景。
2日至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此案舉行聽證會,其裁決結果及相關補救措施將在未來2個月內先後公布並上交給奧巴馬和柯克,奧巴馬將在柯克的建議下一錘定音。
對於奧巴馬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來説,此案就是一張反應靈敏的“試紙”。到底是偏袒起訴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的國內勞工利益集團、給自己貼上貿易保護主義旗手的標籤,還是做出公正裁決、履行對國際社會發出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就看奧巴馬如何運用他的實用主義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