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敢為天下先”是社會上一直宣揚的口號,幾乎成為每個人、每個企業宣揚有進取心、追求上進的標誌性口號。但仔細想來,能為“天下先”者,並不是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的,畢竟“第一”只有一個,捷足先登是少數人的事情。 就企業而言,在“敢為天下先”的感召下,憑着一股勇氣,不分青紅皂白就大放豪言,一定要在什麼時候什麼領域做到全國乃至全球第一,一時間,企業攻城略地,擴張兼併,大攬人才,大舉進入國際市場,好不熱鬧。殊不知,這種熱鬧與激進過後,往往是企業的衰落。最典型的案例是銥星公司的失敗,當初,作為衛星手機先鋒的銥星公司,在推出“敢為人先”的天價衛星手機之後,因為購買者太少,無法維持運營,在損失了100億美元之後,不得不宣布破産。而與“敢為人先”的銥星公司相反的日本索尼公司卻“敢為人後”,對其他公司最先研發的産品進行細緻的研究,找出最早研發産品的漏洞,最後把這些産品進行升級和更新,最後用成熟和完美的産品替代了最早開發和研究的産品,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應該説,敢為人先,是一種不畏艱難敢於超越的勇氣,是一種不懼失敗改革創新的魄力,是一種爭做領頭羊的夢想,是一種實現更高人生與社會價值的目標追求。然而,在我們敢為人先地不斷實踐與超越的同時,是不是還應該象索尼公司那樣,冷靜地保持一種“敢為人後”的心態和方略。 就市場實際,一些産品雖然在“敢於人先”最先進入市場,但其未必就是最好,未必就能笑到最後。著名營銷專家傑勒德 特列斯等人研究發現,64%的市場先入者最終失敗,只有9%的先入者是當今市場主導者。因此,最先進入市場的不一定比以更好的産品晚進入好,後發企業同樣有機會取得持久性的市場主導地位。 “敢為人後”對於企業來説,就是要科學評價自身實力從而制定符合實際的價值目標,而不是為了追求虛假的政績或視覺上的數字指標進行惡意的競爭與盲目的發展。“敢為人後”,就是在市場定位上,在一定時期甘心做跟隨者,就像長跑運動員一樣,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不做“領跑者”。運用“敢為人後”,意味着要放棄很多的機會。但放棄的同時,也避免了更多的損失。 在這方面,微軟公司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作為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他們在搞好自主研發的同時,採取的是敢為人後的“技術跟隨”戰略,就是緊盯着市場上任何新的技術動向,密切觀察新技術對市場的潛在影響力,分析新技術與微軟現有産品技術相結合可能産生的制高控制力。當少數新技術生存下來並被證實了巨大的潛在價值時,微軟先是毫不遲疑地跟隨,之後就在很短的時間內開發出産品,或者乾脆把原創者購買過來,並迅速佔領市場。這一做法,不僅使微軟節省了大量開發經費,人力、時間,也最有效地利用了全行業的創造智慧,避免了投資失誤。 敢為人後,不同於“甘為人後”的滿足現實不思進取,它是在科學地審視自身條件與能力後作出的勇於承擔與直面現實的選擇,是一種謙虛謹慎、腳踏實地、不攀比、不盲目趕超的工作作風,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與市場營銷的要求,符合企業可持續、健康、穩步發展的實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