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務院宣布取消和調整186項行政審批項目,其中包括取消由國家發改委執行的“國家特殊規定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産項目核準”,這意味着運作近三年的手機生産核準制將正式取消。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以前在由國家信産部主導牌照制度的5年多時間內,信産部一共發出去49張牌照(包括GSM和CDMA),擁有手機牌照的企業38家。然而自2005年2月國家發改委實施核準制以來,核準的新增手機企業便有41家,總數與之前“旗鼓相當”。對於這則消息,手機企業反應普遍冷淡,分析人士則認為在行業門檻不斷降低的現狀下,牌照核準制度早已“名存實亡”。在沒有新的相關政策&&之前,入網許可證成為了手機唯一的“身份證”。黑手機若能通過入網檢測,獲得許可證,也能搖身一變成為正牌手機。
核準制門檻太低
“從我國手機産業目前的發展進程來看,核準制基本上沒什麼作用了,因為入門檻已經很低。”賽迪顧問消費電子諮詢事業部副總經理蔣利峰&&,早期核準制定下的一些資金、設備條件,對於現在大部分有意做這塊業務的企業來講已不是難事。 2005年2月,由國家發改委主導的國內手機生産核準制&&,當天公布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關於印發〈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的通知》內規定,對手機生産企業申請的核準條件包括───申請移動通信終端投資項目註冊資本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申請移動通信終端投資項目的項目申報單位應建立研發中心,具有完善的開發平台和究環境,具備完整的整機、單元電路硬體設計能力,基於芯片組和協議棧的軟體開發能力,結構外觀設計能力等9項硬性條件。 不過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即便是一家手機代理商,想要進入生産環節最關鍵的就是2億元人民幣的註冊資本,其他諸如研發中心等硬體設施,由於規模大小不限,建立起來絕非難事。這樣一來,手機核準制度原本制定的門檻已大打折扣。
黑手機仍無法“漂白”
金立通信是通過手機牌照核準制度獲牌,正式進入國內手機市場的“新軍”典型。在聽聞核準制被取消後,金立通信助理總經理張高賢向記者&&,在2005年5月27日獲牌之前,金立手機每年租借牌照的費用在3000萬元左右,多的時候達到4000萬元。“在當時的環境下,獲得手機牌照對我們的幫助的確很大。”但張高賢坦言,以目前的市場來看,有牌照和沒牌照的企業都在手機市場中“廝殺”,且獲牌企業不斷增加,實際上手機牌照核準制度的效果已不如前。記者另悉,此前針對核準制,衍生出了鑽政策空子,為希望獲牌企業提供包括註冊資金、研發中心等在內的全套方案的産業,也削弱了核準制的實際作用。 核準制被取消,是否意味着黑手機可成功“漂白”,與正牌手機“平起平坐”?蔣利峰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因為由信産部頒發的手機入網許可證仍然存在,黑手機即使要“漂白”,産品也需要進行入網檢測並過關後方可。張高賢則認為,手機的輻射、質量、能耗、污染等多個方面,可通過質量監督部門等政府機關把關,效果會比牌照核準制度更明顯。 “取消手機核準制度,只意味着發改委不再承擔手機生産企業自有品牌産品的上市銷售,信産部的監管依然存在。”蔣利峰如是説。
[鏈結]什麼是手機牌照核準制? 2005年2月,發改委公布《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稱,凡在國內生産基於GSM、CDMA、CDMA2000、WCDMA、TD-SCDMA等第二、三代移動通信標準制式的交換設備、基站設備、終端(手機)的廠商,均需直接向項目所在地的省級發展改革部門提交項目申請報告,經省級發改委初審後報國家發改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