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戒浮躁
    2007-04-23    高鶴君    來源:經濟參考報
  現在,以市場化為取向的重組熱潮像潮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上市公司中的ST類公司,正在上演一個又一個“奇蹟”。隨着這種“奇蹟”的誕生,這些ST類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如火箭一樣上升,最高的股價漲幅達到了原來的十多倍。
  如果熟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軌跡,人們就會發現,這種海潮般的波浪總是伴隨着中國經濟發展進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的大面積資産兼併,中期海南島、北海等地的地産投資熱潮,90年代末期的互聯網的狂熱投資,投資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洶湧澎湃,撲向一個又一個熱門領域。這種領域有的只是一個概念,有的則是沒有大規模經濟支撐的行業,還有的純粹是一種投機的炒作。但是,不管這些是什麼,只要潮頭一起,資金便如萬馬奔騰,無法阻止。
  但是,當這種洶湧的潮水退去後,人們發現的卻是資金大幅度縮水後的“資金骨骸”,以前的概念、題材、願景變成了瞬間消失的海市蜃樓,最初的夢想與期望一時間灰飛煙滅。儘管如此,人們總是善於忘記,當新的潮水又一次涌起,同樣的熱情、同樣的衝動、同樣的行為會又一次重演,過去的痛苦在時間的消失中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為什麼這種現象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出現?筆者以為,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浮躁的心態。總希望以最快捷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目標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就是快速地發財、賺錢。人們總是過高地看中機會,並且總是在尋覓着機會,當某種被認為是機會的現象出現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投身在這種被公眾認為的機會裏面,不管這種“認為”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去更加深入的分析與了解。
  結果如何呢?正如許多國內外經濟觀察人士得出的共同結論:當潮水退卻後,90%以上的投機者都是失敗的。
  其實,真正基業常青的公司基本的驅動力並不是那種夢想一夜暴富的投機者(投機者總是把機會看得高於一切,而缺乏持續的、廣闊的、堅實的價值視野),反而是那些有自己的使命感、價值觀、善於在某種價值體系下長期堅持的公司。比如,默克公司把拯救人類的生命作為公司長久的價值,並用行動來體現這種價值追求;索尼的公司目標是讓人們能夠最充分的發揮創造性,並且把這種創造性變為造福人類的産品;福特則是要讓人們擁有能夠買得起的交通工具,所以,它開啟了T型車的時代,把原來昂貴的汽車變成了大眾消費品;比爾蓋茨的理想是人人都能方便地使用計算機。正是這種公司價值觀,使這些公司避開了各種各樣的經濟波動、甚至是經濟危機,持續地成長,最終作為一種公司領袖的形象出現在世界的面前。
  所以,當人們致力於公司的創造時,要想真正地長久發展,就不能完全依靠投機,不能在投機的氛圍裏變的浮躁。要有長遠、堅實、廣闊的視野和&&社會發展紐帶的價值觀,要能耐住寂寞,在這種寂寞中持續地奮鬥,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這樣,才能真正開創長久的偉業,才能夠在經濟波動的大小潮流中持續生存,才能夠真正地貢獻給時代、社會、公眾真實的價值和財富。
  相關稿件
廣告:最低級的營銷術 2007-04-23
應把競技體育交給市場 2007-04-23
世界各國産業集群的發展之路 2007-04-20
有能力才能防風險 2007-04-16
全球化的陣痛 200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