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有時也不説真話
    2006-11-01    趙丹鷹    來源:經濟參考報
    華遠地産董事長任志強又説話了。自然,又引起媒體的關注。雖然太多的人不喜歡這位仁兄,但所有媒體的從業人員都知道“任志強”意味着更高的收視率和更多的轉載率。從吸引眼球的角度説,任志強和媒體達成了雙贏。任志強這次的説辭是:房地産開發行業不是暴利行業。“房奴”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一以貫之的是,任志強很自信地&&,他是以數據説話的。
    任志強的數據通常來源於一個叫做REICO工作室的報告。這個工作室是由全國工商聯住宅産業商會和中國城市房地産開發商策略聯盟組建的。因為這個背景,這位“大嘴”先生以數據支撐的論點每每被反對者攻擊。確實,數據就是數據,不能以“出身”來研判數據的正確和公平與否,而對“專家學者”來説,用非數據來批判數據更是沒有説服力。任志強的説法就是,你要反駁我,拿出你的數據來。
    不過對於我等非專業人士來説,生活感受來得往往比數據更顯真實,更何況還有另外一些數據也在佐證着我們的感受。其一是也有很多爭議的胡潤富豪榜。10月11日,《2006胡潤百富榜》在上海揭曉。在“百富榜”裏,房地産業以25.5%的比例排在首位。在榜單的前10位富豪中,有六位旗下企業主營業務為房地産。如果加上幾家兼做房地産的企業,在前10大富豪中,僅有兩人不涉及房地産業。坦白地説,這個富豪榜對我們平頭百姓的衝擊力遠大於任先生的“專業數據”。你可以辯白你不是暴利行業,但你怎麼解釋中國的頂級富豪十之有八是做房地産發的財?如果任先生認為胡潤這個榜的數據不實,那麼拿老任自己的話説,請你拿出你的榜單來。
    如果説胡潤的富豪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一種大眾娛樂的手段和胡潤自己的賺錢工具,不具備太多的公信力,那麼來自房地産行業的數據是不是更可説明問題?據中大恒基不動産營銷公司的數據,三季度北京商品房整體均價已接近萬元,達到每平方米9397元,與二季度相比,上漲了19.5%。去年北京職工的人均工資是每年32000多元,簡單的計算就知道北京人平均一年的工資只夠買不到四平方米的房子。確實,即便如此北京買房的人也沒見少。可是只要在周圍的親朋好友中做一簡單調查,就可得知大部分工薪族、特別是年輕人,買一套房子往往是幾個家庭共同出資,還得負擔幾十年的銀行貸款。這時候你拿出再多的數據來説“房奴”沒有想像的多,這結論是不是就很蒼白無力呢?
    數據有時也不説真話,真偽不在數據本身,而在於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利用和解讀這些數據。就像那個古老的關於兩個鞋商到一個島國考察市場行情的故事,同樣的事實或者説數據根本就得出截然不同的兩個結論。誰正確?故事沒説,給講故事的留下無限想像空間。回頭再説這房地産的暴利與否,可能一時半會誰也不會有權威的答案。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我們還是抱着希望,等着真理浮現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