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經濟參考報    
首頁 今日關注 最新播報 專題報道 建言獻策 兩會觀察 兩會現場 兩會時評 兩會圖片  
 
收入增長亟須擺脫“剪刀差”
代表委員會診收入分配四大“頑症”
    2008-03-13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陳芳 叢峰 季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消費價格指數上漲8.7%,創下11年以來的月度新高。
  與物價不斷上漲形成鮮明對比,來自中華全國總工會2007第6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全國26.7%的普通工人,在過去5年內從未增加過工資。
  “物價漲,工資也該漲。”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利時集團董事長李立新説,長期以來,我國因分配不公導致的收入差距拉大已形成了“剪刀差”現象。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讓人們充滿期待。

政府、企業“切大塊”居民“切小塊”:國民收入“蛋糕”分配需調整

  經濟增長好處的分配,一般分為政府、企業、個人三大塊。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收入“蛋糕”的分配,出現了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現象。
  中國社科院2008年發布的《社會藍皮書》顯示,我國勞動者報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而與之對比,企業利潤則在上升,資本回報佔國民收入的比重,由以前的20%左右上漲到30.6%。
  “初次分配中的傾斜和扭曲,決定了收入差距呈不斷擴大趨勢。”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五江輕化集團董事長肖自江説,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好處過多地分配給了政府和企業,尤其是壟斷企業,工人工資水平則受到長期壓抑。在初次分配領域中,利潤和職工工資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
  肖自江代表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將初次分配體現公平提上日程,這意味着廣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將會提速,他們將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
  養老金將連漲3年月均超1200元;個稅調整讓七成勞動者將無繳稅負擔;工資立法為建職工收入正常增長機制護航……細心的人士注意到,近期,國家正採取一系列措施調整分配機制。
  “國民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權重’,這是防止‘資本所得擠佔勞動所得’的良方。”全國政協委員李立新説。要做大勞動報酬的“蛋糕”,需要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從而合理切分國民收入的“蛋糕”,讓勞動報酬佔有更多份額。

老總加薪“跨大步”職工收入“挪小步”:職工工資“洼地”待填充

  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提高企業職工工資水平”的內容,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儲居委會主任朱國萍感到相當欣慰。朱國萍所在小區的居民大多是工薪階層,“工資漲得快一點、多一點,是這些一天忙到晚的普通人心裏最大的願望。”
  北京市政協2007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七成以上國有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低於全市平均線,其中三成以上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在全市平均線50%以下。一些代表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企業越來越市場化,但是市場化的工資機制卻缺位。”
  單從統計數字上來説,近年來各地職工平均收入一直在增長之中,但普通職工工資增長速度往往在平均線以下。“形象地説,就是老總收入在‘跑着漲’,員工收入在‘爬着漲’,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漲。”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社科院院長王榮華説。
  “絕不能被職工平均工資所迷惑。”肖自江代表&&,這個平均數,很難真實反映職工實際的收入水平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差距。要扭轉分配格局,必須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同時,讓一線職工享有話語權。
  李立新委員等建議,破解普通職工的收入增長難題需要&&有針對性政策。國有企業應當將一線職工工資增長與企業老總業績挂鉤,絕不能以壓低工資為代價片面追求企業利潤;勞動保障部門要不斷動態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並加大監察力度;工會應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完善,當出現“本單位利潤增長、本單位勞動生産率提高、當地政府工資指導線提高、本地區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等情況,就可以啟動協商增資的程序。

同是收費員工資相差十倍:行業差距“鴻溝”要消除

  説到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朱國萍代表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高速公路和公交車上收費員工的工作內容相差無幾,工作強度後者可能還要更高,但前者收入卻在後者十倍以上。
  除了工資外,不同行業員工在福利、保障方面的明顯差距,進一步擴大了“收入鴻溝”。一些代表説,現在有些壟斷行業企業的補貼發得比工資和獎金還多;職務性消費成為一種福利;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障金的繳交額度大大高於一般行業水平。
  “現在的工資收入關鍵不在於你職務有多高,而在於你在什麼單位、什麼地區,這種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很不合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胡平西代表在審查預算報告時説,“應當通盤考慮各部門公務員和各行業企業工人的工資增長問題,形成機制,財政從稅收調節角度應當多做些工作。”
  行業差距的“鴻溝”還不僅體現在收入上。一些代表委員説,在社會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也是差距甚遠。以去年一季度上海住房公積金的繳交為例,銀行、保險、證券、電力、電信、煙草等行業職工的住房公積金,月均繳交額高出全市平均繳交水平59%。而這還是按照當地規定繳交額不得超過全市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所計算的最高限額出現的。
  “促進職工工資增長的着力點,是提高一般競爭性的行業,即非壟斷行業企業普通職工的工資水平。”全國政協委員、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説,不同行業收入差距過大,是明顯的收入不公,應當通過稅收等有效調節機制來加以縮小。壟斷行業部門憑其壟斷地位,佔有並支配優勢資源,獲得超額利潤,轉化為本部門職工高收入,這種壟斷收入應由政府來監管、限制。

小麥、豬肉“跑不贏”農資漲價:農民增收“短板”要加長

  當前,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一些人由此認為農民在漲價中受了益,這會大大促進他們增收。
  3月10日,記者連線了四川省綿竹市孝德鎮萬源村農民饒世雲。這位盡職的村會計,詳細記錄了1997年至2007年稻穀、小麥收購價格。他告訴記者:11年間,當地稻穀、小麥每公斤價格分別上漲0.12元和0.14元,平均一年漲一分錢。與此同時,柴油、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僅尿素11年每公斤就上漲了3元錢,平均一年漲價近3角錢。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祝義才則給記者算了一筆“養豬賬”:現在都説肉價高,其實農民買進一頭仔豬,成本在400元左右,飼料及管理成本需要六七百元,再加上各種稅費和豬販子佣金,即使在當前豬肉“大牛市”情況下,也就賺個二三百元。
  他説:“有的人覺得養豬的農民‘沾了光’,可有誰知道,前兩年豬肉價格跌入谷底時,農民養豬虧本。‘豬賤傷農’時,很多農民都沒了養豬積極性”。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糧與豬是我國農民最大的兩項收入來源,這方面增收無幾,可見農民收入偏低問題並未得到明顯改善。
  “當前農産品價格上漲,只是一種恢復性上漲,是對糧食、生豬生産長期低迷的合理補償,並不能作為農民增收的持續源泉。”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安市市長王建軍説,“小麥豬肉‘跑不贏’農資漲價,農民增收‘短板’仍需加長。”
  祝義才代表認為,正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指出的一樣,農民增收應列在增加居民收入的首要位置,除繼續堅持“多予”和“少取”政策外,還要多渠道開闢增收路徑,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向二、三産業轉移,這樣才可能較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比重。

  相關稿件
鄭功成代表建議:加快住宅法立法進程 2008-03-13
鐘世堅代表:不能靠賣地提升經濟實力 2008-03-13
李文慧代表:老人婦女成主體誰來建設新農村 2008-03-13
王一新代表:種植能源産業發展潛力巨大 2008-03-13
王一新代表:種植能源産業發展潛力巨大 2008-03-13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工作人員 | &&我們 | 媒體刊例| 友情鏈結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