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3-10 作者:曹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兩會代表委員中有許多人的身份是政府官員,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兩會上應有怎樣的姿態?有3位官員很值得學習。
首先是溫家寶總理,這位以親民而贏得公眾尊重的總理在兩會上處處都表現出謙恭的聆聽和溝通姿態,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場景:一是與政協經濟農業界別委員共商國是時,當聽到有委員説“下面我再匯報第二個問題”,溫總理馬上就糾正了:“不匯報,你就提意見吧。”一是在見農民工代表胡小燕時,他沒有以官的身份主導會見,而是始終保持着認真聽取意見和適時對話的姿態,他説,“我沒有多少話要講的,我這人喜歡討論問題”。
其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總理見農民工代表時,看到代表們與總理熱烈討論時,他説,自己本也想把近來廣東的進步向總理匯報一下的,但知道總理更希望聽到基層的意見和建議,所以我們忍痛割愛,省領導不作匯報。還要説的另一位官員是政協委員、衞生部長陳竺,當他婉拒“政協小組副組長”提名時候説:自己兩會期間非常忙碌,要時常跑人大當“被告”(接受代表監督)。
總理“不匯報,你就提意見”的糾正不是一種政治客套,而體現着一種清醒的權力關係理性,自覺擺正自身與政協委員的關係,不是以上級面對下級時的心態聽匯報,而是將自己置於政協的民主監督之下,見農民工代表時也是如此。人大代表汪洋也知道,自己這時候不是領導,不是自己主導話語權的時候,應把更多時間讓給基層代表向政府提意見。衞生部部長陳竺這種可貴的“被告意識”,更體現了對中國代議民主制的深刻把握:作為官員代表委員,在兩會上主要不應像其他代表委員那樣積極發言提意見,而要當“被告”接受其他人的監督。接受意見而不是聽匯報,主動把時間讓給基層代表,時常跑人大當“被告”,這是官員代表委員在兩會上應有的姿態。
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是代議民主,尤其是人民代表,是受人民的委託對政府進行民主監督,是聽取官員的工作匯報並進行審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非官員新面孔,比如上海此次人大代表選舉中,49個政府部門的一把手就未能進入人大代表候選人,而是每次坐在旁聽席上聽人大代表質詢。全國人大常委也有規定,當人大常委的不能在政府中擔任職務。
在這種權力架構下,雖然政府官員仍可當代表,但當代表委員的官員應該在兩會議政場景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應向溫家寶、汪洋和陳竺3位官員學習,有一種“謙恭地接受其他代表委員意見和建議”的意識,多聽意見多當“被告”,盡力避免以官員的強勢身份喧賓奪主。
所以提起這個議題,源於兩會上少數官員代表委員還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比如就有官員不是主動接受其他代表委員的監督,沒有一點兒利益回避觀念,而是把發言當成了為政府利益代言的機會,也有官員把開會當成了向中央領導匯報工作的機會,對這種官員,前任政府總理朱鎔基就曾毫不客氣地打斷匯報的官員,説“讓農民代表多説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