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經濟參考報    
首頁 今日關注 最新播報 專題報道 建言獻策 兩會觀察 兩會現場 兩會時評 兩會圖片  
 
代表委員建議:加快循環經濟發展
    2008-03-10    本報記者:劉振冬 曾亮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循環經濟”這個詞彙依舊是亮點。不少代表、委員建議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城市轉型

  “白山市的核心問題是建設循環經濟,推進資源深度開發,以實現産業的升級換代,進而提升産業的素質。”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白山市市長劉喜傑告訴記者,去年底,白山市被國家列為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白山將通過構建循環經濟産業鏈,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白山是東北一座典型的資源城市,煤炭、林木和礦産曾是白山的立市之本,資源産業一度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然而,近年來該市資源儲量銳減。為此,白山早在2005年底就起步試點循環經濟。
  劉喜傑説,通過兩年的努力,白山的循環經濟産業鏈初步建成,建設了煤-電-建材、採洗煤-煉焦-煤化工、硅藻土加工-“三廢”-再利用、林木種植-造紙和林木加工-木質型材等循環經濟鏈。今後,白山將全力打造四個産值超百億元的主導産業集群,四個産值超50億元的優勢産業。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白山重點單位産值能耗不斷降低,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和‘三廢’綜合利用率有所提高。”劉喜傑告訴記者一組數據,2007年,白山萬元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同比下降10.74%,化學需氧量減少2157噸,二氧化硫減排3700噸。同時,發展循環經濟還使白山的經濟再創歷史新高。2007年,白山地區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增幅都列全省第一位,這是白山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的一年。“循環經濟不僅減少了污染、提高了資源效率,還真正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劉喜傑説。
  “我們在政策鼓勵上還有很大欠缺。比如説,對利用廢舊物資生産循環産品的企業,應給予適當的補貼,在有利於循環經濟的公共設施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劉喜傑建議,盡快&&鼓勵循環經濟的政策。

循環經濟發展存在四障礙

  以煤炭為主導産業的七台河市同樣面臨資源型城市轉型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市委書記杜吉明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是資源型城市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出路。
  杜吉明用七台河市的發展為循環經濟做了註釋。七台河市是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根本措施。該市培育了一批新型煤焦電化企業,基本實現了原煤“吃幹榨凈”和效益最大化。現在七台河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礦井水回用率達65%;年節約1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260噸和450噸,每年帶來8億多元的效益增長。
  “但是,沒有形成適合於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是目前循環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杜吉明認為,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國家鼓勵扶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力度還不夠。二是沒有形成科學完善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三是資源性産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利於循環經濟發展。四是目前企業環境污染的代價還比較低。
  杜吉明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引導扶持循環經濟加快發展。首先,要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包括財政補貼、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等;其次,要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規劃體系;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此外,還要建立強制推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制度約束體系。

立法加快循環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種最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政府非常重視循環經濟法的建設,政協委員也非常關心循環經濟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建設部科技司司長賴明&&,循環經濟法已進入立法程序,建議加快立法進程儘早&&。循環經濟法通過了以後,將對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對我國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賴明建議,在立法過程中,要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注重完善循環經濟基本法律制度;二是體現市場調節與政府管理的有機結合;三是增強法律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循環經濟雖有一定發展,但實踐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和障礙,迫切需要立法加以解決。”賴明認為,循環經濟在實踐中的障礙主要在於,一是現行法律法規中對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職責規定不夠明確,對有關企業和公眾的權利義務也缺乏規範,致使循環經濟的推廣存在較大困難;二是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比較原則,可操作性較差,缺乏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三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一些重要領域存在立法空白,特別是廢物再利用、資源化等內容缺乏專門的法律規範;四是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尚未建立,科技創新能力與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

  相關稿件
熊維政代表:“大學生村幹部”計劃值得推廣 2008-03-10
減免稅費就能降房價嗎? 2008-03-10
楊繼鋼代表:尊重知識和人才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008-03-10
楊繼鋼代表:尊重知識和人才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008-03-10
為居者有其屋做好調控 2008-03-10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工作人員 | &&我們 | 媒體刊例| 友情鏈結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