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經濟參考報    
首頁 今日關注 最新播報 專題報道 建言獻策 兩會觀察 兩會現場 兩會時評 兩會圖片  
 
一個環保NGO工作人員眼中的中國環保
    2008-03-06    本報記者:肖瑩瑩 李佳鵬 實習生:尹乃瀟    來源:經濟參考報

  青海湖越冬大天鵝數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這是在青海湖冰面上休息的大天鵝(2008年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嘎瑪 攝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季節,記者來到了毗鄰北京東長安街的齊家園外交公寓。靜謐而空曠的院落讓鐵門之外車水馬龍的長安街顯得有些不太相稱,尚未返青的草坪上不時飛落的喜鵲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此處環境的友好性。在這個院落的最東面,我們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駐京辦事處——一座十分漂亮的獨棟小樓。
  如果將“環保”和NGO(非政府組織)&&到一起,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那些喊着口號、舉着標語、站在國際會議會場外的示威者。然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並不是這樣的一家機構,這家自然保護組織自1998年應邀進入中國以來,一直以非對抗的友好方式同中國政府開展合作,已經同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總局、水利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中央部委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一系列保護性的保護項目。該協會的目標是,將它在全球其他地方獲得的成功經驗應用到中國更多的地區,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這家機構負責對外事務及政府關係的在華工作人員,萬旭生經歷了中國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變化,目睹了中國及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環境大會上的不同表現。在接近兩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他向本報記者描述了自己的切身體會,指出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應有的努力,近年來不管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還是普通公眾都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問題,而且作為一個經濟實力日益雄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適當改變策略,盡可能地在國際社會爭取到更多話語權。

環保需“地球人”攜手努力

  “環保無國界”,保護地球母親,讓人類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永遠繁衍和發展是我們每個“地球人”的神聖天職。而要想正確地履行這一職責,世界各國就應當加強溝通和合作,從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入手,盡可能多地消除不利於環境保護的因素。為了更好地説明這一點,萬旭生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1998年長江流域遭遇洪水災害後,中國政府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政策。為了滿足國內生産需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進口木材。令中國企業無法預見的是,受利益的驅使,這些地方頻頻發生非法採伐木材的情況,被譽為“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遭到破壞。
  儘管從道理上來講,非法採伐和當地政府的執法不力有關,另一方面中國並非木材的最終消費者,很多製成品都被銷往歐美等地,印尼等國熱帶雨林的破壞並不應該由中國承擔責任。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積極有效地同原料供應國以及最終消費國共同努力,聯合打擊非法木材採伐和貿易。例如,籌劃&&《中國林業企業海外採伐、森林培育、林産品採購技術指南》,通過産業協會推動國內企業對綠色採購的認識等等。

環保問題在華日益受重視

  在被問及大自然保護協會在華十年來的感受時,萬旭生指出,環保問題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是他最大的感受。首先,中國政府給予環保問題以雄厚資金支持,“中國政府能拿出幾千億人民幣來改善環境,可以説,國外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其次,中國招商引資政策的變化也體現了環保的受關注程度。“過去地方政府對所有投資項目都歡迎,現在環保項目優先,在環保相關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一些項目還要緩建”,這都體現了政府在産業指導方面的變化。此外,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外,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還有普通公眾都很重視環保問題。據悉,大自然保護協會等經驗豐富的環保機構還經常被邀請去給中國環保工作人員做培訓工作,“我們感受到中國的環保需求很強烈,開展環保工作也更加容易”。

中國應把握機遇宣傳自身

  據萬旭生介紹,迄今為止,中國已建立2500多個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15%。這在國際社會也屬前列,然而很多西方國家都不了解這一情況,它們一味地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拿中國作靶子。“應該看到,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的出現是溫室氣體長期排放造成的後果,並非中國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所造成的,將所有責任推脫到發展中國家身上是不合理的”。
  此外,多次參加國際環境大會的萬旭生還從自身感受出發,提出了一些技術性建議。“我參加了2004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七次締約方大會和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參加2007年會議的中國媒體明顯增多,這説明中國方面越來越重視環保問題。但我感覺,中國還應更好地利用這些交流和宣傳機會,通過多種途徑宣傳自己,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的一些做法”。萬旭生介紹,在這些國際會議上,日本官方或非官方機構通常都會邀請印度、巴西等受其環保資助的國家代表出席其舉行的小型會議,藉以宣傳自身為改善全球環境所做的貢獻。“更進一步來講,中國在到非洲、巴西等地進行投資時,如果能將環保與支援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豈不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情?”

  相關稿件
中國市場:全球經濟變局中的新機遇 2008-03-06
對世界極具吸引力 2008-03-06
各大外資金融機構角逐中國市場 2008-03-06
兩會特別報道:國際坐標下的中國經濟•致讀者 2008-03-06
能源消費: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 2008-03-06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工作人員 | &&我們 | 媒體刊例| 友情鏈結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